高校與中學“學分互認”斗不過“高考考分”
上海理工大學近日宣布,將與附屬中學探索“學分互認”機制,培養高中生的創新素養、為大學培養創新人才的“苗子”。據透露,上海理工大學與附中互認學分的,是該校大學一年級的英語、機器人、計算機、機械制造等5門通識課程。這5門課全部納入上海理工大學附中高一、高二年級的選修課中,由上海理工大學指派大學教師到附中授課。選修這些課程的學生將來若考進上海理工大學,這些課程就可以免修。
作為教育改革的一件新鮮事兒,“學分互認”聽起來不錯,看上去很美。可是,由于招生無法對接,一些學生和家長對此心生疑慮。正像有的學生所說,自己很喜歡上理工的課程,而且成績都不錯,但是如果想考上海理工大學,最終還得看高考總分,高考分數不夠,這些學分也幫不了忙。萬一考不進上海理工大學,這些課豈不是白選了?
這種想法聽起來有些功利,但是也不能說這種憂慮沒有道理。目前許多地方的中學都推出了選修課,有的重點中學一開就是幾十門、上百門,顯得學校實力強,辦學水平高,改革力度大。可是,學生們真正選起課來就犯愁了:畢竟時間是有限的,必修課之外,上選修課的課時每周就那么幾節,大多數選修課其實是擺設,看上去很美,但是沒法選,沒法上。
中學生們的苦惱其實很普遍。根本原因在于,在應試教育環境下,考分才是硬道理,學分永遠“斗”不過考分。上海理工大學附中學生的憂慮其實也源于此。要走出這種誤區,唯有打破招生瓶頸,使大學和中學真正貫通。但這種改革談何容易,不改變現行高考政策,不打破固有的教育利益格局,許多教育改革也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