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山東取消高考戶籍限制具有啟示意義
繼福建省剛剛出臺“本省戶籍考生可在省內異地市報名高考”這一新政,山東省又接著邁出更大一步。據中國教育在線報道,29日,山東省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新聞通氣會披露,從2014年起,山東省將在全國率先出臺允許非戶籍考生在山東省參加高考的政策,一是充分考慮了山東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二是在更大的范圍內體現了社會公平原則。
流動人口子女因不允許在學習地參加高考,他們往往提前一年回到陌生的老家讀一年高三。由于遠離父母和同學朋友,更由于各省所用教材不統一,這些考生高考成績大都不理想,因而成為高考這一制度的“犧牲品”。這個很不公平的老大難問題,一直受到公眾的批評。對于山東出臺的這一新規,山東師范大學教授李宗剛表示,這一探索對教育公平有著現實意義,傳遞出回應民意的積極信號,體現了對考生的人文關懷。
李宗剛教授說的太對了。全國現有省內省外異地高考生多少人?網上搜不到這個數字,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有2.2億人離開戶籍地遷居異地工作和生活,2010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小學和初中就學的人數達到997.1萬。很明顯,這997.1萬學生,其中一大半就是未來的異地考生。還不止如此,這樣的人性化政策還會為山東引來大批外省人才,還能在全國性的“用工荒”大背景下讓大批來山東的外來打工群體“樂不思蜀”,如果此新政能在全國推廣,那將是一項深得人心的善政!
這項善政能夠在山東率先“破土”,除了該省決策者“充分考慮山東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在更大的范圍內體現社會公平原則”這一因素外,也有一定的必然因素。比如山東和北京相比,沒有那么多全國重點大學,外省考生報考山東高校的不如報考北京高校的多,而且山東的考生也不像北京考生那樣擁有更多的特權(如北京考生被北大清華錄取的比例遠高于其他省市);比如和新疆、西安相比,山東考生沒有降低分數線錄取的特權,不害怕外省考生瓜分自己的“蛋糕”。因此,在允許考生異地參加高考這方面,山東考生的利益受損不大,因此阻力也更小。
這一現象給與我們一個啟示:對于那些已經在觀念上形成共識、早晚必須啟動的改革,只要符合中央的基本精神,只要對公眾有利,只要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文明,都應像山東那樣,在阻力相對較小、利益博弈不很激烈的領域率先進行突破。這一做法的好處是,一個破題就是設立了一塊試驗田,一旦成功就會成為全國的典型和榜樣,就會以更快的速度全面推廣這項改革。
比如山東這一新政如果被絕大多數省份“復制”,北京、上海以及西安、新疆等阻力大的城市和省份,就成了維護舊的戶籍制度、維護地方利益的最后堡壘,就成了促進教育公平的絆腳石,到那時,他們就會在“打擊高考移民”時感到底氣不足,大勢所趨下,最終也不得不取消“流動人口子女不允許在學習地參加高考”這一不合理、不公平、不人道的高考制度。這種做法既體現了改革的勇氣,也體現了改革的智慧。
那么,誰最應該盡快“復制”山東的這項新政呢?河南省就是其中之一,因為我省比山東更容易推行這項新政北京以及東南沿海發達省市的人才和打工者來河南的相對較少,即使來了,他們的子女也不愿意在高考競爭更加激烈的河南參加高考;而來自西安、新疆等西部地區的考生因為老家分數線低也不愿意在河南參加高考,所以,如果河南出臺類似于山東那樣的新政,最大的受益者是我省那些在鄭州及其他中等城市上學的流動人口的子女。由于不跨省,由于教材統一,執行起來操作難度也不大。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