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必須發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新課程的基本理論,我們一般認為“自主學習”應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學習者參與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
2.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
3.學習過程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并作出相應的調適。
如我們以《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部分內容為例,在學習這一節內容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掘和體現。
首先,在學習這一節內容之前,應該確定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學習目標:了解海洋資源的組成和一般特點,建立起立志開發我國海洋資源的目標等。在制定了這一節內容的學習目標后,我們的同學還應該略微的制定一下學習的進度時間(一般這樣的自主學習在課堂進行,時間應定在一節課以內)。
在制定了學習目標以后,學生就可以開始投入學習了,學習的方法可以查詢一些書籍資料的內容,也可以是通過網絡查詢與這部分內容有關的知識(我們可以把課堂搬到閱覽室或互動多媒體教室進行),通過這兩條途徑,我們的學生應該能夠獲得了相當多的知識內容。當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還應該立足于課本,知識結構的體系還應在某種程度上依據于書本展開。
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應有著內在動力的支持,并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另外還應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并作出相應的調適。這時我們的老師必須認真的從旁指導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獲得最大的效果。
二、其次必須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方式:
地理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地理合作學習中由于有學習者的積極參與,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的過程。
關于合作學習,新課程理論認為:
1.無論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學習,都必須以學生扎扎實實的獨立學習為基礎,合作學習不是以尖子生做小老師,中下學生做聽眾的學習方式,而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人人貢獻出思維成果,人人既是老師,又是學生。
2.教學中,合作學習可以是同桌議論,也可以是四人小組討論,還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合作對象,三四個、七八個都行,只要有利于合作學習,應當有多種選擇:內容簡單的題目,可以同桌合作;難度大的問題,可以四人小組討論,學習的內容不一樣,應當選擇相同學習內容的伙伴合作。
3.合作學習在安排上必須遵循“寧少勿濫、寧短勿長”的方針,做到可有可無的不安排,不適當的不安排,一般來說,合作學習的時間可短些,有半數小組結束討論時,應當及時打停,轉入新的學習。
4.小組學習后,同伴討論得出的結果,用于集體,每個學生都有所有權,在全班學習匯報時,應當由小組推選一位同學匯報,其他同學來補充。在評價時,教師應肯定的是這整個小組的學習成功,而不是某一個尖子生的成功。
如高中地理下冊(必修)的許多內容多可以通過學生的合作調查學習來完成,尤其是《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這一章的中許多涉及工農業生產的內容,就可以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來完成。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我們的老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中去,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們的教師自身素質得到長足的進步。校園網可以成為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平臺。教師可以通過校園網共同實現資源的開發、資源的共享。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實行網絡合作學習,完成小組作業及讓電腦扮演同伴角色達到自我學習。如在地理學習中教師可以把教學所用的知識搜集好,做成網頁的形式,讓學生上網學習,討論與教師交流,在網絡上自主完成本節的學習。這種學習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搜集資料的能力、歸納能力與合作的精神。
三、再次必須建構學生的探究學習模式:
所謂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實現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