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招生辦主任:興趣是最大學習動力
人們往往用錄取分數是否較往年提高,來衡量一所高校的生源水平。然而,僅僅是錄取分數的提高,實際上并不能全面反映生源的真實情況。
“學校更應該看的是新生對學校和專業的興趣吻合度是否有提升,因為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中國農業大學招辦主任周旭峰如是說。
城市學生學農興趣更大
數據表明,更多城市考生選擇農業大學。2011年中國農大新生中城市生的比例超過70%。
“作為農業院校,學校當然愿意招收農村背景學生,但學校可選擇的余地其實不大。”周旭峰說。
在招生過程中,他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城市學生對農學類專業比較認可,農村學生則更偏愛選擇工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村考生并不了解現代農業的內涵,這背后反映了城鄉考生在獲取信息量上的差別。”
那么,高校應如何調動農村生的學農興趣呢?
周旭峰告訴記者,目前在農村中學的招生宣傳主要面臨的是效率問題。如農大的錄取分數線一般在重點線上的四五十分,而一個縣級普通中學能達到農大錄取分數線的可能只有十幾人。在目前高校對于農村中學的招生宣傳,大都依靠互聯網、電視、報紙等媒體完成。農大近年來開始組織在校生利用寒暑假返回母校宣傳,已經逐漸顯出效果。
試點培養高中生學農興趣
農民在田間地頭,揮汗如雨地勞作。這是傳統農業留給人們的“刻板印象”。對于埋頭溫書的高中生,現代農業的內涵、發展情況又知多少?
“在現有體制下,與其篩選合適的考生,不如引導高中生對農學專業的興趣。”周旭峰說,“中國農大對學生選擇專業有系統的考慮。不僅針對在校學生,而且在入學前就為考生創造多種了解的機會。”
據他介紹,農大個別學院已開始試點生源基地校的科普宣傳工作,較早介入學生的興趣培養。由試點學院派出長江學者、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科研水平較高的老師前往生源基地校,為高中一二年級的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科普介紹,引導他們認識農業發展的現狀、未來,以激發他們的農學興趣。
入學后仍關注學生興趣
中國農大每年有300多人成功轉專業。何以有如此多的人轉專業?
周旭峰解釋,即使學生被第一志愿第一專業錄取,對專業的學習內容與發展前景也并不是很了解,有可能出現“錯選”;另外受高考分數限制,一部分考生作了權宜的選擇,主觀上回避了熱門專業。
為此,農大提出了“無門檻轉專業”政策,學生無論成績好壞,只要提出申請,就有轉專業資格。
周旭峰指出,大多數高校根據學生的成績批準能否報名轉專業,這其實是個悖論。譬如,一名工科生想轉往經濟學專業,如果他在工科專業成績排名第一,則說明他很適合該專業。如果學生本專業學習成績不太好,但在擬轉科專業上有發展潛力,就應作出鼓勵。“應該去除對原專業成績的硬性要求,轉為綜合考查學生相關科目的成績,以及對擬轉入專業的理解。”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