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廣東異地中高考 異地錄取成關鍵
近日,廣東省政府辦公廳下發《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工作方案(2012~2014年)》(簡稱《方案》),明確2014年前,廣東將試行異地務工人員子女在輸入地就讀學校參加中考、高考,探索省內高職高專院校接受外省戶籍考生的入學申請。
高職院校接受外籍生申請
記者留意到,《方案》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廣東將在3年內試行讓外地學生在粵中考、高考,在廣東就讀中學的外地學生不必再回到戶籍所在地參加考試。
《方案》中提出,逐步將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全面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預算,確保與戶籍學生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大學前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切實解決異地務工人員子女就讀幼兒園的實際困難。試行異地務工人員子女在輸入地就讀學校參加中考、高考。探索省內高職高專院校接受外省戶籍考生的入學申請。鼓勵外省籍高職高專學生畢業后,在廣東就業和入戶。
同時,逐步實現異地務工人員無差別享受當地公共文化服務,確保異地務工人員按規定參加本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社保政策的同城待遇。
在完善城鎮住房保障制度建設同時,切實將進城務工人員住房問題納入當地住房建設規劃,明確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可申請城市公共租賃房。
中小城鎮統一城鄉戶籍登記
《方案》中提出,廣東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在三年內基本完成。2012年,選擇惠州市作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試點市,盡快實現重點突破,形成示范效應。2013年,擴大范圍,穩步推進,擴大綜合改革效果。
2014年,全面總結試點經驗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在全省范圍內基本形成有利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基本建成城鄉、區域和不同群體間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在國內位居前列。
在社會管理方面,《方案》中明確,要放寬中小城鎮人口準入條件,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加快推進與戶籍制度相關的配套改革,盡快消除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社保、就業、住房等方面不合理的政策限制。
3年內實現全省醫保轉移
對職工醫保轉移問題,《方案》中也提出了明確目標,3年內,實現醫保關系順暢轉移,統一全省職工醫保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參保職工在省內不同統籌地區的參保年限累計計算,實現醫保權益隨參保人流動就業轉移。按照“享受參保地待遇、委托就醫地管理”的原則,進一步擴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合作范圍。
教育界人士:關鍵在于是否可異地錄取
三年之內,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異地中高考將成為現實。這也是本報多次呼吁的“異地高考”,在全國兩會發酵后,在地方有了實質性的進展。不過,教育界人士就認為,允許異地高考了,是否可以異地錄取,這才是關鍵,但《方案》中并未提及。
影響:民辦學校最受惠
“這樣的政策十分現實,特別是對于民辦學校來說。” 聽到異地高考已經納入議事日程,南海執信中學校長黃心滔顯得很高興。他告訴記者,隨著城市的發展,外來人口越來愈多,跟隨他們的子女有廣東的學籍,但是卻沒有廣東戶口,這些學生大部分都集中在民辦學校。以該校為例,每個年級都有20多名省外戶籍的學生,要是初三的孩子還可以通過擇校繼續在廣東就讀,但是高三的學生,除非在高中階段把戶口遷移,否則就只能回老家考試。“如果異地高考實現了,將較好地解決隨遷子女的升學,群眾也會很開心。”黃心滔說。
疑問:可否異地錄取?
然而,異地高考的癥結并非考試本身,其背后涉及到錄取、指標分配等利益格局的問題。
不少教育界人士在《方案》中發現,當中明確試行異地中、高考,但是卻并未明確是否可異地錄取。而這才是異地高考是否能推行的關鍵。
在全國兩會上,廣東省人大代表、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建議,可以允許外地學生在就讀地參加當地高考,待高考成績出來后,讓戶籍所在省按照省際之間高考題目的難易度進行成績換算,參加戶籍所在地省的排名和錄取。至于難易度的換算是有科學手段的。這在技術上不存在什么問題,只要讓考生和家長多理解,不為換算過程中0.1分0.2分這種絲毫的差異來強求絕對的公平就可以了。
而不少高校校長和中學一線教師則認為,怎樣換算、怎么錄取,仍需要明確而細致的方案來指引。“三年實在比較遙遠,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說過今年10月前就能出臺異地高考方案,希望地方也能夠盡快出臺。” 海珠區一名民辦高中校長告訴記者。
專家則建議,如果條件成熟的話,應該打破現有的分省招生計劃分配方式,采用按照各省的考生數來平均分配高校招生計劃,特別是本科生招生計劃,這樣才能體現對考生的公平。
(責任編輯:張影)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