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中國高考“扶貧”新政 權錢勢力“孔雀西南飛”
日前,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通知》,確定從今年開始,組織一批以本科為主的高校,增加1萬名招生計劃,面向全國680個貧困縣定向招生。
對于生活在貧困地區的青少年來講,這不啻為天大的福音。1萬名本科生增招計劃,平均到680個縣盡管還不到15名,但隨著“水落船低”,總會讓一些本不入圍的學子圓了大學夢。
六部委聯合出臺的“扶貧”增招計劃,很顯然是受到近年來公眾對重點高校生源“城進農退”的廣泛批評而采取的切實措施。特別是北大清華,近兩年農村生源已經不到一成。連溫家寶總理都感慨道:“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里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
農村孩子進高校特別是重點院校的比例為何不斷下降?社會各界曾作出多方面的分析。但要是認為城市孩子學習越來越好,農村的越來越差所致,肯定不會得到大家認同。普遍的看法是:教育資源、招生條件、背景關系、權錢利益等方面因素的兩級擴大化,為最根本原因。
沿著這樣的思路,向貧困地區增招萬民本科生是否可以彌補寒門子弟上大學的不公,應是對該“新政”考量的首要標準。從常識上講,貧困地區由于經濟落后,教育投入少,學生素質差,與發達地區學生相比“起跑線”懸殊,高考錄取率自然就低。這樣的認識可能符合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但在現實中卻有違“國情”。
現實中,貧困地區特別是中西部的貧困縣市,“拼教育”上的狠勁總能令人刮目相看,心生敬畏。筆者到過河南省大部分國定貧困縣采訪,每縣幾乎都有一所讓他們備感驕傲的“超級中學”。老師家長學生們為沖刺高考那種懸梁刺股、破釜沉舟的氣概,可謂驚天動地,這些學校的高考錄取率在全省均排得上名次。前段時間本人被邀到衡水中學講課。衡水市的經濟在河北省倒數第一,可它的高考錄取率卻連續六年全省頭名,北大清華投放河北指標的40%被該校奪走。顯然,高考與經濟好壞并非是正向關系。
不管怎樣,能夠定向給貧困地區增加本科生招錄指標,總歸為好事情。可在當下的中國,好事情未必能辦好。增招的指標能否落到寒門子弟頭上,從規定上看不出有什么硬措施。近十多年來,“高考移民”現象成為一個討論不休的話題,工作上的“孔雀東南飛”與高考前的“孔雀西南飛”十分普遍。為了獲得高考上的地區差別,錢權不缺的家長們甚至能將孩子轉移到西藏。還以衡水中學為例,談到生源構成時,校長不無得意地介紹,不僅省內主要城市的家長千方百計將孩子送來,北京天津的學生也不在少數。在各方強勢力量的爭搶下,寒門子弟的高考拼搏無疑于虎口奪食,能有幾分勝算誰都清楚。
如今,“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的趨勢正在被加劇和固化。出身底層的寒門子弟,未必都在貧困地區。城市里普通職工、失業群體、工薪階層的子女,要上好的中學以利于高考,必須拼盡全家的資源;農村里大量的流動人口、留守青年,即便再努力,表現再好,考入“超級中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教育資源占有的嚴重不公,使得高考這一快過去被認為相對公平的競爭已面目全非。國家有關部委要真想解決教育資源占有上的公平公正,功夫理應放在制度層面的設計與教育腐敗的治理上。如果下不了那么大決心,起碼在可以支配的資源上明確劃出一條杠杠,讓真正的寒門子弟有所獲益。否則,很可能名為扶貧,實際上又濟富去了。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