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追逐熱門專業 高校按學科大類招生不順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即將來臨。為避免考生選擇專業的盲目性,前些年,不少高校將按照專業招生改為按學科大類招生。然而,從南京財經大學近日舉行的全國地方財經類院校招生工作研討會上了解到,按學科大類招生施行得并不順利,一些高校按學科大類招生的試點已經半途而廢。
現象:
部分高校退回按專業招生
近年來,國內許多高校開始嘗試招生錄取新辦法: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的幾個(甚至更多)專業歸入一個專業大類招生,考生按大類填報志愿,考生入學后前1—2年打通培養,統一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大二或大三時再按照一定程序和標準選擇專業。
“考生填報志愿時,對所報專業的學習內容、專業特點、就業方向等并不十分清楚,專業選擇存在一定盲目性。實行按學科大類招生,學生進校后可以根據前1—2年的學習情況并結合社會需求、自身愛好與專長重新選擇專業。”南京財經大學學生處姚學峰介紹,此外,學生在大一大二年級主要學習通識課程和大類基礎課程,在專業分流后才進入各自專業領域的知識學習,有助于打下寬厚的學科知識基礎。此舉實行后受到很多考生和家長的歡迎。
據了解,不僅北大、浙大、南大、河海大學等一批部委屬嘗試按學科大類招生,眾多省屬高校、民辦高校也在推行這一新舉措。
但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部分高校的這一嘗試已經半途而廢。廣東一所高校曾在國內最早推行按學科大類招生,目前該校已回到按專業招生。東北、廣西、河南部分高校也是如此。南京一所學校去年剛在強化部試點,今年決定“回到老路”上。
探因:
學生追逐熱門專業,學校倍感壓力
這一嘗試為何半途而廢?與會代表普遍認為,“理念本身沒有問題,主要矛盾體現在操作層面”。
首先,按學科大類招生后,加劇了“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以財經類高校為例,在按學科大類招生后進行專業分流時,幾乎所有學生都熱衷于會計學、財務管理、金融學、審計學等少數優勢專業,而這些專業的師資力量、教育教學資源與設施等都與“蜂擁而至”的學生不相匹配,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有的財經類高校的熱門院系本科生人數多達五六千人,而一些冷門院系則“門庭冷落”。
還有,專業分流中的“暗箱操作”讓學校也倍感壓力。大多高校是按照學生入學后1—2年的學習成績(學分績點)排名,設定一定比例進行分流。每到此時,幾乎所有學校都感到壓力特別大。廣東某高校的招生就業處處長說,“一些學生家長能量很大,他們的孩子入學后學習不算努力,成績卻很優秀,就是為了能夠轉入理想的專業”。
建議:
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推行大類招生要謹慎
“學生理性選擇專業只是一廂情愿。”南京一所試行過按學科大類招生的高校說,雖說學生經過前1—2年學習,對專業方向和自身專長有了更多了解,但在實際選專業時,從眾心理、父母包辦等現象仍然大量存在。他認為,施行按學科大類招生,對學生的自主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同時需要學校出臺配套的引導機制,目前部分學校在這些方面的準備尚未成熟。
南京一所高校教務處處長說,除去操作層面的種種問題,按大類招生也不適合所有學校。“目前高校分研究型和應用型,”他認為,對于研究型高校來說,按大類招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扎實基礎,而對于專業性較強的應用型高校,專業學習時間本來就較緊,基礎課程不需要那么長時間,推行按大類招生更應謹慎。
推薦閱讀:
·2012藝考成績查詢 ·2012高考大綱 ·高考高分沖刺復習
(責任編輯:張影)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