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志愿填報技巧 合理規劃高考志愿
高考志愿是指考生在選擇自己希望就讀的高校與專業時,按教育部高考招生相關規定的要求向招生部門和招生院校就自己的決定所表達的書面意見。高考志愿既是省(直轄市、自治區)招辦投檔的重要依據,又是招生院校錄取新生的必要條件。一般采取填涂志愿卡(表)的形式,并且實行網上填報的方式。高考志愿可以看作是考生與院校之間按招生規則進行雙向選擇的協議。在招生政策范圍內,只有考生與院校雙方都同意的選擇,才會完成錄取過程。
現在各地一般所有批次的院校全部以考生統一填報的志愿(含征集志愿)為錄取依據,省市區招辦按考生填報的志愿從高分到低分投檔,沒有按省(直轄市、自治區)招辦統一規定的時間和方式填報志愿的考生,不可能被院校錄取。因此,考生不要輕易放棄每一次填報志愿的機會,包括征集志愿。
讓孩子上大學,上好大學,上好專業,將來出人頭地幾乎是每一位家長的期望和最求,而通過高考是實現這一切的最好途徑。有人說:作為高考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志愿填報,從重要性上將其稱之為第二次高考,更多的人從技巧性上將其理解為第二次高考,還有不少過來人坦言“考得好不如報得好”,其實無論是家長還是考生都要贏在起點,將其歸結為“七分成績定,三分志愿贏”是不為過的。高考志愿填報成功了,將會錦上添花使考生及家長心想事成,從而上個理想的、心儀的大學和專業;而高考志愿失誤了,就不僅是事與愿違損分折業這么簡單了,稍好一點的,上個不理想的大學或不如意的專業,就有可能使其心情郁悶、黯然神傷;遇到稍差的,就有可能是由本到專,甚至是名落孫山,這足以使其改變人生的軌跡、影響未來的成長。
由此可見,準確把握高校招生政策,掌握高考志愿填報技巧,合理規劃志愿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作為考生家長,一定要高度重視,因為它關乎自己子女的未來。盡管家長更多的時候是關注孩子的成績,但是,今天當高考來臨的時候,你一定不要輕視報考。
一、志愿填報,理清思路:
根據多年的實際招生經驗看,家長或考生選擇志愿的心理有以下幾種:
1.保證錄取:持有這種心理的考生和家長以保證高考被錄取為第一目標,其他因素放在其次。其中很多家長經過多年的煎熬,竭盡了全力,已經無法繼續承受這種壓力,孩子也已經接近厭學的程度,急于結束高中階段的學習,開始嶄新的生活。實際上,除了因無法解決的困難,難以繼續承擔各種壓力的家庭以外,更多的高考成績不大理想又希望盡快升學的考生,可采用這樣的思路,對父母,終究是一種解脫。
2.重視就業:有相當一部分家庭把將來孩子畢業后就業是否好,待遇是否高放在第一位,其他因素作次要考慮。因為現實生活中因就業造成的生活水準差異性非常明顯,甚至有天地之分,窮富之別。持有這種觀點的絕大部分家長對不同行業的收入情況比較了解,甚至也是由于自身的工作感受,體會到上好大學不如找到好單位的實際現狀,如果考生成績優秀并且有一定的志愿選擇空間,可考慮采用此類對策。
3.滿足性向:除了個別有志向追求的考生以外,這部分考生多半個性較強或者在某些方面有一些天賦,在家庭中也沒有感受過什么是生活的壓力,無憂無慮。他們往往以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作為主導目標,對這次能否被錄取,將來能否順利就業不作過多考慮。需要提醒的是,只有那些具有個性發展潛力、家庭條件較好的考生,可按這種思路進行抉擇,而家庭情況一般的考生眼三思而選,盲目選擇的未來之路仍然充滿艱險。
4.降低成本:近幾年很多大學設立了學費高昂的專業,可以說是專業中的奢侈品,四年的費用非常可觀。上這樣的大學對于很多工薪階層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投資,孩子可能并不明白父母所承擔的沉重壓力。確實家庭經濟困難的考生,如果估計自己能夠被錄取,可以選擇收費標準相對較低或獎學、助學條件較好的院校和專業,兼顧就業方向最好。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當然是最好的投資。
5.首選名牌:這基本上是以中學為主導的,一些高分學生不自覺的以此為唯一奮斗目標,而且在不少考生家長心目中也一直以名牌大學為首選,擇其手段,傾盡全力,其他因素求其次,忽視就業和性向因素。
總之,如果考生沒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條件和要求限制,可以將升學與就業或性向與成本等幾個因素適當兼顧,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選擇志愿。
但無論立足于何種考慮,最后都要落實到具體的學校和專業,這就是填報志愿的問題。高考志愿的選報是個復雜的技術問題,在此僅從自己的經驗談一些看法,供考生和家長參考。
二、正確分析,科學規劃:
(1)合理定位:首先,家長、老師要結合考生的實際情況正確分析考生的綜合實力,為考生合理定位,預測考生高考的大致位置。例如所在中學的教學水平如何?歷年的與考生為此相當的學生高考錄取情況?該考生學習能力、方法、習慣的情況?平時學習成績和高考模擬考試在什么分數段上,上下幅度如何,有何特長,是否有照顧分數及應試的心理狀態如何等等,所有這些構成了考生的綜合實力。
(2)確定目標:首先要選擇好第一志愿,要結合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認真分析所報考的第一志愿院校以及專業歷年的錄取情況。如錄取分數的上下線、平均分、錄取的比例及今年擴大招生的規模等等,注意級差,拉開梯度。填報第一志愿既要量力而行、實事求是,又要積極大膽、敢于突破;對第二志愿的選擇則要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錄取規則提供的機會,合理使用,既要大膽追求又留有余地、小心謹慎,又要有的放矢確保穩妥。
(3)運籌帷幄:要分析目標院校招生錄取規律“大小年”的情況,即分析某校最近幾年的錄取分數的變化,尤其是平均分以下部分生源的情況,找出相應的規律。一般來說,雖然各高校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錄取分數范圍,但每年都有相當一部分院校在不同地區出現例外。如某年某校考生報名人數減少,生源不足甚至出現斷檔,整體錄取分數水平降低,結果第二年報名人數往往驟增,錄取分數又大幅度提高,導致的后果是第三年又沒人敢報了,致使一些知名高校的錄取分數產生高低起伏的變化,這就是所謂“大小年”的現象。考生和家長要從近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分析高校的錄取分數,結合招生計劃投放情況等因素作出趨勢判斷,既能抓住機會又可以減少志愿上的失誤。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