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語文真題(湖北卷)(3)
A. 《論語》每張只有寥寥數語,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幾乎沒有任何聯系,因為他不只是一人所記,所以彼此不相聯系也是可以預料的。
B.照中國的傳統,研究哲學不是一種職業,表達哲學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學著作,而是可以散見于日常的交談和書信之中。
C.西方哲學著作采用系統的推理和論證表達思想,而中國哲學家習慣于用名言雋語,比喻例證表達思想,所以思想的表達不夠明晰。
D.《莊子》各篇大都充滿比喻例證,這些比喻例證之間可以沒有相互聯系,不像西方哲學著作中的推理論證那樣有密切聯系。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詩意往往不直接表達,而是通過暗示讓人領會。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雋語和比喻論證,正是一種詩意的表達方式。
B.明晰的表達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達則更耐人尋味,只有聰明的讀者才能發掘出詩的言外之意和書的行間之意。
C.照中國的傳統,好詩言有盡而意無窮,因為其意可由讀者讀出。同理,中國哲學家的言論,文章正因為語言簡短,才能讀出更多新意。
D.中國藝術的思想,當然不是只為中國藝術所獨有,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就體現了這種理想,《老子》堪稱范例。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國藝術的理想,但從根本上說還是由中國哲學自身的認知特點決定的。
B. 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體現了中國哲學對言意關系的獨特認識,那就是為語言難以直接、完全地呈現思想。
C. 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決定了它所表達的思想是難以還原的,因為讀者所發現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體會。
D.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強調暗示,體現出對語言作用的排斥,因為思想無法靠語言的固定外延和內涵來表達。
三、古代詩文閱讀(共34分,工7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家有名士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子濟每來拜墓,略不過叔,叔亦不候。濟脫時過,止寒溫而已。后聊試問近事,答對甚有音辭,出濟意外,濟極惋愕。仍與語,轉造清微。濟先略無子侄之敬,既聞其言,不覺懔然,心形俱肅。遂留共語,彌日累夜。濟雖俊爽,自視缺然,乃喟然嘆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濟去,叔送至門。濟從騎有一馬,絕難乘,少能騎者。濟聊問叔:“好騎乘不?”曰:“亦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