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不要讓高考壓倒一切
恐怕還沒有任何一場考試能像高考這樣引發(fā)全民關注與熱議,也無法像高考那樣觸發(fā)對中國教育的反思。
為了迎接它,一個姑娘從高一到高三的所有試卷摞起來有2.41米高;一個家庭從一對一家教到就近租房再到營養(yǎng)食補,成本數(shù)萬元;一所學校讓學生坐在教室里打點滴,備考、營養(yǎng)兩不誤;一個城市從交警大隊到出租車司機全體動員,忘帶證件或走錯考場的糊涂考生得以一路綠燈。全國7300個考點,31萬個考場,915萬考生,支撐起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考試;考場外,警車、救護車齊全猶如事故現(xiàn)場,大巴車、小轎車全體靜候……
如此興師動眾,高考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刺眼:“一考定終身”,帶來的是全社會的“高考焦慮”。但以打破“一考定終身”為初衷的“自主招生”又不斷被詬病為滋生腐敗和加劇不公。在效率與公平的爭論中,在自主招生、南科大改革等搖擺而艱難的探索中,高考改革依然小心翼翼。
沒有機會進入改革試水范圍的人還是大多數(shù)。廣大的鄉(xiāng)村和無數(shù)普通家庭,都將高考視為孩子走出貧困或走上金字塔頂端的捷徑。每年近千萬考生參加的高考,也始終被賦予“最公平的人才上升渠道”和“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期待。尤其是在貧富差距擴大、資源權力日益集中的今天,“考過高富帥,戰(zhàn)勝‘官二代’”等醒目的高考勵志語,呈現(xiàn)出“高考焦慮”的某種社會根源。
“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生時何必久睡,死后自會長眠”……頗有些殺氣騰騰的口號之下,“高考焦慮癥”帶來的極端事件屢見不鮮。家長為了孩子高考要求鄰居“不能深夜沖馬桶”,甚至當母親被撞昏倒在血泊中,路人卻勸說女兒上考場。高考結束后,考生的慶祝方式是洋洋灑灑的碎紙片甚至是一些暴力行為,他們以此釋放內(nèi)心的壓力、困惑與結束后的茫然。
教育本應為國民心態(tài)的健康打下基礎,但在今日中國,教育問題卻加劇了社會心理的焦慮。這種驟然迸發(fā)的焦慮其實埋藏著漫長的醞釀期和久擊不碎的障礙——
在高考之前,有東中西部及城鄉(xiāng)教育資源的落差,有應試教育的刻板僵化,有戶籍制度帶來的異地高考的瓶頸;在高考之后,重點高校錄取率在各省呈現(xiàn)巨大落差,而沉重的就業(yè)壓力,學歷社會的陰影,高等職業(yè)教育的薄弱,國人日趨功利的心態(tài)……這一切,使這場考試背上重負,“高考壓倒一切”儼然一條不成文的原則。
即便高考已經(jīng)凌駕于個人的健康成長、他人的利益乃至公共秩序和倫理道德之上,即便這個制度被反復地抨擊、詬病,對于長久生活在這種教育氛圍中的我們,似乎早已習慣了。
這種習慣,似乎讓一切都變得合理:中國教育的痼疾,國人的非理性心態(tài),都得以在高考焦慮的泥淖中發(fā)酵。但是,教育的深陷、心態(tài)的畸變,蹉跎的不僅是一場考試,也許還有一個未來。
相關內(nèi)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diào)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wǎng)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