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海高考語文試題點評:選擇典型的閱讀材料
2012年上海市高考語文卷命題工作,嚴格執行“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公平”的基本方針,從閱讀材料的選擇到試題的編制,都力求充分體現高考的選拔功能。
一、選擇典型的閱讀材料
考試材料的選擇往往直接決定著語文試卷閱讀試題的質量。今年的5篇閱讀材料各有文體代表性,具體有社科文、散文、律詩、史傳文和記。其次閱讀材料的題材覆蓋了主要人文話題,有指向學術研究規范的重要話題;有指向個體的人生體驗;也有指向對自然山水之美的感受與欣賞;還有通過優秀的歷史人物思考個人與社會、百姓與國家的關系。此外,這幾篇閱讀材料分別呈現出嚴謹、細致、清晰、樸實、優美等不同的語言風格特征。
二、著眼于閱讀能力的檢測
今年的高考試卷全面落實“考試手冊”的“考試目標”,也體現了“課程標準”和《教學基本要求》對高中語文的教學要求。依然以整體理解能力和分析、鑒賞能力等為檢測重點,直接檢測對全文的觀點、思路、語言等把握的試題所占比例較高,共有6題計21分。本次考試未直接檢測文學文化常識的記憶題,而是將這種檢測隨文落實,如第15題的幾個選項都涉及到文學文化常識,關于詠物詩、律詩等知識的檢測都落實在對具體的語言材料的閱讀理解中。
三、作文強調思辨能力的檢測
今年上海高考語文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向考生提供一則具有思辨性的材料,要求考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作文材料寓意是:人們對自己心靈閃過的“微光”往往因為沒有意識到它的價值而輕易將其舍棄,結果在天才作品中卻又發現了自己曾經產生過的閃光的、有價值的念頭,說明一個人應當珍視他自己身上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一味地去羨慕別人。
材料作文的思辨性,首先體現為材料的呈現方式。該材料取自《愛默生集》,文字理性,富有思維張力,體現思辨性材料的特點。二是材料的內涵。選取的材料內涵相對趨一,而這種趨一的內涵又具備進行縱向深入思辨的可能性,同時,材料內涵本身具有哲理意味。當然,考慮到高考參加人數眾多,命題在開放與限制之間尋平衡:對材料可以從多角度切入,比如對微光的理解、天才和普通人的區別、堅持自我等等,但最后這些切入點的指向應當還是收攏于對“自我”的思考。三是材料的思辨性在考生作文中的體現。考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對自我的價值是什么、如何塑造自我、我愿意有怎樣的“自我”等問題的思考,不僅對他們的成長是重要的,也較貼近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實際生活。也只有這樣,思辨能力才能真正在考生的作文中得到體現,才能在評卷時得到測量,才能真正實現作文的測量目標。
這條材料,一般比較合適用議論文的形式寫,也可以用記敘文的形式寫,將對相關問題的思辨通過記敘具體的人物和事體表現出來,也可以切合題意,所以文體的適應性也比較恰當。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