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讀中學國外讀大學,完美?
“中國基礎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美國的基礎教育其實很不行,他們強的是高等教育,如果能把中國基礎教育和美國高等教育組合起來,就是完美的教育組合。”近兩年來,我多次在各種場合聽到我國的教育官員和中學名校校長談到這種看法。
他們的主要理由是,我國學生首次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就獲得全球第一的佳績,而美國在近年來的測試中,均表現不佳,名次在所有參賽國家和地區中排在20開外。包括奧巴馬總統也公開表示,美國的基礎教育面臨嚴重的危機。另一個理由是,我國現在已經成為多個發達國家的最大留學基地,這表明中國學生的素質得到發達國家大學的廣泛認可。他們這種看法是想說明,中國教育的問題不在基礎教育。
然而,中國高等教育確實有問題,但這不意味著基礎教育就沒有問題。如果基礎教育界固執地認為已經辦得不錯,那么,很多圍繞基礎教育的改革,就會難以執行——我們已經辦成世界一流了,還要怎么改呢?
如果簡單地把育人等同于加工產品,確實是可以把最佳環節組合起來,得到最佳工序的。可問題是,育人不是加工產品。有這種看法,恰恰表明,我們的教育是把學生作為產品來加工,而不是作為人才來培養的。
我國基礎教育“加工”的學生,確實可以在世界級的對抗中,獲得好的表現,除了PISA,在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物理、化學的競賽中,我國中學生拿金杯也拿到手軟。但這并不能完全代表基礎教育的成功。首先,這只是知識教育的較量,反映不出學生的人格素養、公民意識。知識教育在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教育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培養人格完善,有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的合格公民。
其次,我國的基礎教育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知識教育上,甚至不惜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在美國,中小學生在校上學時間為一年170—180天,可我國中小學生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一年365天,平均每天10個小時甚至更長。
基礎教育扮演著向高等教育輸送人才的重任。我國高中畢業生能直接到國外的是少數,更多的則進入中國高等教育體系。從國外名校對我國留學生的評價看,掌握的知識是比較過硬的,學習態度也積極,可是,卻也存在自信心不足、好奇心不強、不愿問問題,以及不知道怎樣進行人生規劃的問題。這些正是讓一個人成為杰出、拔尖人才最重要的素質。
有一個事實,60多年來,從我國基礎教育走出去出國留學的學生不少,他們得到的是一流的中國基礎教育和一流的美國高等教育,按理,他們會成為諾獎最有力的競爭者,可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只有一個曾在1950年與新中國的基礎教育發生過半年的關系。
其實,早在30年前的1980年代初期,我國基礎教育界就曾對比中美基礎教育,得到中國將很快趕上、超越美國的結論,因為與美國中小學課堂學生無組織、無紀律,教師上課效率不高相比,我國學生上課時全部把手背在身后,無不認真聽講,這種“工況”,不出精品可能嗎?
可是,在嚴密的課堂紀律下,我國學生習得的只有順從、服從,長時間地接受灌輸教育,容易沒有了自己的想法、個性和興趣。這樣的學生,在卷面測試中,當然可以獲得高分,但離開試卷呢?我們的學校教育中,沒有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把所有事務包攬,只給孩子一個任務:努力學習。
是到該改進改革的時候了。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