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招生內憂外患
10多年前,高職專科院校曾讓不少學生艷羨。今天,敞開大門、沒了分數線的高職,卻成了學生們迫不得已的選擇 。
1.不劃分數線,依然難完成招生計劃
“高職征報志愿時,我們看到網上的報名數字就那么一個一個不緊不慢地往上蹦,到9700多就停止了,1萬都沒突破。”8月初采訪我省幾所高職院校招辦主任或招生就業處處長,大家不約而同回憶起去年錄取期間的這一幕。去年,我省高職有3萬余名招生計劃沒有完成。
記者在運城某高職院校采訪時,對于“2011年錄取最低分是多少?”的提問,該院校相關負責人苦笑著說:“去年錄到100多分,基本上是只要愿意就可以來上,就這樣計劃也完成不了,還得主動出擊找學生。”
“往年招生高職要分批次,還要劃定每個批次的最低分數線,但近兩年,為幫助高職院校完成招生計劃,不劃分數線和批次了。”山西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楊郁說:“主要原因是生源出現了問題,不只是那些原來生源就不好的院校,幾乎所有院校都出現問題,只不過有的是從吃得好變成吃得飽,有的從吃得飽變成吃不飽。原來是學校選學生,現在成了學生選學校。”
今年的高職招生大戰在三四月份甚至更早便打響了。我省今年擴大了高職自主招生規模——前兩年只有三五所國家骨干示范高職院校試行,今年擴大到了22所,自主招生工作3月開始。戲劇性的一幕是,在一些國家骨干示范高職院校設定各種考試、面試規定,準備選拔優秀人才時,部分院校卻根本沒有舉行考試,只要報名就收,個別院校還采取各種手段招攬學生。即使如此,相當部分院校還是沒有完成招生計劃,最初確定的9000余名招生計劃,最后只完成不到8000名。
招生計劃都難以完成,生源質量更難以顧及了。“我們也考慮能否不降分錄取,但是沒辦法,計劃完成不了。”山西職業技術學院招生辦公室主任蔣鳴說。與該校一樣,山西財專、山西工程職院、山西建筑職院等這些我省高職領域的好學校,在去年也不得不降至200分左右招生。
2.高職招生外患重重
“招生難有社會大環境的問題,也有高職院校自身的問題。”楊郁表示。
從社會大環境來說,高考(微博)報名人數逐年下降和招生人數逐年增長,是最主要原因。楊郁列舉了部分數據: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在2008年達到巔峰——1050萬,當年招生人數599萬,錄取率57%;今年報名人數915萬,招生人數685萬,錄取率75%。從我省來說,2008年錄取率不到45%,2012年錄取率已經接近70%,但報名人數比2008年還低。這一增一減必然會造成院校之間生源競爭激烈。這不是個例,而是全國共性問題。
同時,“近幾年北京、河南等省市高職院校迅速發展,我們的本科院校也不一定比人家的辦學條件和設施好,高職院校更是發展緩慢,難以比肩。”蔣鳴分析說,“人家與我們搶生源,優勢非常明顯。而且受傳統觀念影響,我省多數學生都愿意到外地上學,只要分數夠,首先考慮的肯定是北京、上海等地的學校。”
“近年來,三本(注:現改為2C)院校大量擴招,已占到本科招生計劃的一半,這也大大擠占了高職院校的生存空間。
去年我省2C院校理科最低分330分,今年第一次劃線才350分,高職錄取跌到100多分也就是意料中的事了。”楊郁說。
高職教育的投入也是不少院校反映的一大問題。“近年來投入確實加大了,但多數投給了學生,學校依然是‘吃飯’經費——只能保證人員經費和僅夠維持正常運轉的辦學經費。”采訪時大家紛紛表示。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