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應關注高考的倒流效應
磨礪10余年,中國大陸課程改革在經過前期大刀闊斧的改革后已逐漸進入鞏固和深化階段。此次改革建立了中國特色的、更加符合時代要求的新課程體系;產生了許多深受師生認可的教學材料;更加重視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教師教育觀念及教學行為發生積極變化;等等。另外,拓展中國大陸課程改革的發展之路尚需關注一些重點問題,高考的倒流效應(washback effect)即是其中之一。
評估在現實中與課程和教學本末倒置
倒流效應是指高風險的大規模考試對課堂教與學所產生的影響。從理論層面看,評價及評估作為課程與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應和課程與教學相呼應,根據課程與教學目標對評估進行設計和選擇。但是,由于標準化考試日益盛行,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往往是考試的內容和形式決定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對此,溫儒敏等學者指出,課程改革能否成功,關鍵在于能否正視高考。如果課程改革與高考脫節,就一定會產生較大問題。李子建與尹弘飚也認為,高中課程實施面對的問題之一是如何處理課程改革和高考要求之間的關系。
高考的倒流效應限制課程改革
高考因其高度選拔性及深刻影響性成為最受中國學子重視的考試。探討課程改革,高考自然是必須面對的關鍵議題。
有研究發現,一線教師認為高考的倒流效應是限制此次課程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教師會因高考的考查內容而調整課堂教學重點及教學方法,這些調整總體上導致高中教學內容范圍變窄以及教學方法單一。該研究結論與西方研究結果大體一致。西方學者尼克斯與柏林納指出,高風險考試直接導致教師根據考試內容篩選教學內容。華爾指出,這種針對考試所準備的教學最終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反觀此次中國大陸課程改革,恰恰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關注學生主動學習。由此可見,課程改革和高風險考試之間似乎存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
課改中信任尤為重要
但是,一項在中國大陸的研究表明: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填鴨式教學及枯燥呆板的習題操練無法保證學生取得優異的高考成績;相反,豐富彈性的教學材料、充分的課堂討論和多元化的答題思路更可能幫助學生在高考中獲得佳績。
具體而言,影響高考倒流效應的積極因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相互信任的課改文化。雷納氏認為,課改中有三種信任尤為重要:一是協助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學習并尋求其對課程及評估政策的關注,以強化能力信任。當教師、家長、社會人士及負責考試的人員持積極的課改觀念并付諸行動時,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才有主動學習的動力。二是將權力下放至學校及師資培訓機構,督促其訂立可行的課程及評估改革期望,以促進契約式信任,為學校及教師探討不同教學模式以及備考方式提供可能。三是強調溝通上的信任。當教師的備考或教學模式有別于傳統方式時,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有溝通平臺表達不同的聲音,從而輔助高考以及課堂改革的良性運行。
教師專業發展階段與個體所持的建構主義信念。修伯曼指出,教師的專業生涯分為不同階段,度過生存和適應期的教師更可能挑戰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以及嘗試多樣化的備考教學模式。另外,持建構主義信念的教師更趨向于在備考過程中避免灌輸式教學,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運用其中。
中國大陸高考和課程改革這兩個關鍵事件,是一個涉及從中央到地方、從政策文本到一線教學的龐大而復雜的整體工程。如欲魚與熊掌兩者兼得,研究者需要持續、深入地以互相信任為基礎,從不同視角整體考量、實證研討、慎思協調,推動課程與評估良性互動。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