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2)
(3)耕作技術的提高
灌溉技術:各朝代都非常重視水利灌溉工程的興修,春秋時期的桔椽、芍陂,戰國時期的都江堰、鄭國渠、西門豹渠,兩漢時的灌溉渠、天然陂池、坎兒井,隋唐時期的大運河、筒車等都是先進的灌溉技術或著名的灌溉工程,保證了農業生產的正常發展。
耕作和管理技術:商周時奴隸和庶民集體耕作,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等。兩漢時期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牛挽犁法和代田法,掌握了水稻育秧移植等技術,并總結了及時收割、優選種子的管理經驗;隋唐時期普遍推廣“圩田”和兩年三熟耕作制,使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燒山,開墾山地的現象也很多。
(4)農作物品種增多
①商周:黍、稷、麥、稻、豆五谷。西周時農作物種類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數農作物都有種植。②兩漢:農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麥得到推廣種植,也成為主要糧食作物。東漢時已有雙季稻;漢水流域稻麥輪作,一年兩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陸續移植內地。③魏晉南北朝:農作物品種增多,洞庭、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產糧區。④隋唐:江淮地區大面積種植水稻,江南地區成為糧食重要產地,茶葉成為生活必需品。⑤兩宋:北方的粟、麥江南大量種植:江北廣種水稻,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也傳播到江淮地區;棉花的種植由福建、廣東推廣到長江流域,經濟作物種植擴大,南宋時棉布逐漸代替麻布成為人們主要衣被原料。⑥元朝:農作物品種增多,棉花種植遍及南方。⑦明朝: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廣泛種植。江南大力發展雙季稻,嶺南出現三季稻。作物新品種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引入我國。⑧清朝: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
2、歷朝調整經濟政策促進農業發展的措施
①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戰國時期秦國商鞅獎勵耕戰,限制工商業發展,禁止棄農經商。②秦朝: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馳道和郵驛。③兩漢時期,劉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景帝減輕田租,三十稅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勵農耕。劉秀九次下達釋放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減輕賦稅,把田租從十稅一恢復到西漢時期的三十稅一。④三國時期曹操實行屯田,重視保護農桑,魏建國后,統治者繼續重視農業和興修水利,蜀漢諸葛亮實施輕搖薄賦、獎勵農耕的政策。⑤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保證農民得到一定的土地。⑥唐初政府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保證農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產時間。⑦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政府積極推廣占城稻,促進南北農作物交流。⑧元朝設置大司農司,頒布《農桑輯要》,指導農業生產。⑨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勵墾荒,減免賦役。實行屯田,推廣植棉等措施。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⑩清初政府鼓勵農耕,康熙實行“更名田”,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和“地丁銀”制度。
歷代封建王朝還大力推廣推行獎勵墾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但過度的開發對生態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封建國家還編纂農書,推動農業耕作技術的提高。
各封建王朝通過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保證了農民占有少量土地,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滿是足了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緩和了社會矛盾,為農業發展營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封建國家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201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