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高三家長應從“心”開始(2)
二、改變期待孩子每次都要考好的想法
高三這一年孩子要參加N多次的考試,有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一模考試和二模考試等,沒有一個孩子能確保每一次考試都比上一次考得好,因此考試成績有波動也是很正常的。
但經常有不少家長跟我訴說:“梁老師,我孩子上次考試成績很好,名次比較靠前,這次考試卻掉了不少分,名次也靠后了。”有的家長說:“孩子拿手的數學這次考砸了,弱科英文卻考得出奇得好,這樣忽好忽壞的真讓我擔心。”
其實,出現的問題不簡單是孩子的問題,更是家長理解的誤區。高考前的一些重要考試目的在于:一方面是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是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學生只有把“漏”、“缺”的問題解決掉了,弄明白了,才能離高考成功越來越近。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平時考得不好是件好事,能夠暴露學生還未充分掌握的知識,只要把問題解決后了,高考自然就考得好;如果平時沒有暴露問題,到了高考時恰好碰到這些難題才傻了眼,那才是真正的考砸。因此家長一定要走出這樣的誤區,不要有期待孩子每次都要考好的想法。高三這一年,孩子考試成績波動是正常現象,是孩子不斷暴露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取得高考成功的過程。
三、克服盲目攀比心理
有些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討論別人的孩子,像“人家某某的媽媽說某某通過自主招生院校的考試拿到加分,看來你是沒法跟人家比了”或是“某某同學上高三以后成績一直上揚,你跟人家學著點”,他們不視孩子之間的客觀差異,對孩子提出力所不及的要求,將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盲目攀比,并經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時常為孩子的前途擔憂。有此類心態的家長對孩子的考試成績、排名十分敏感,這些往往是他們情緒波動的焦點。孩子已經付出很大的努力,卻仍達不到家長的要求、不能使家長滿意,就很容易感覺到自己是失敗者,久而久之導致自信心下降。很多考生產生考試焦慮情緒,就是因為不自信。因此,家長應該樹立科學的理念,只要孩子考出自己平時的水平就是成功,如果這次考試比上一次有提高那就是在進步。
四、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影響孩子
家長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彼此心態、情緒相互影響,所以我們家長要有意識的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影響孩子。比如:當孩子自卑、愁苦的時候,家長要用真誠積極的語言鼓勵安慰孩子:“雖然你以前的基礎不太好,但是媽媽已經看到你這階段很努力地學習,確實掌握了很多以前遺留下來的知識點,不要急,我們相信你繼續這樣堅持下去,一定能趕上來的”,“你在爸爸心目中一直都是最棒的,爸爸一直很欣賞你解決困難的勇氣,相信這次學習上的困難你一定會解決的,爸爸愿意幫助和支持你。”家長始終能給孩子鼓勵和信任,這是給孩子的巨大精神支持,孩子能真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產生強大的克服困難的心理動力和勇氣,在父母的理解和強大精神鼓舞下,能更快、更勇敢地克服困難,找回學習上的信心。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