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地理熱點問題:追溯釣魚島的地理歷史(2)
歷史
釣魚諸島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勞動人民捕魚和采藥的活動場所,是我
釣魚島歷史地理環境
釣魚島列嶼圖
國的固有領土。每個中國人都關心著它的命運,都想知道它的過去和現在,矚目著它的未來。
外國學者記錄
據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記述,早在1430年完成的我國明朝《順風相送》一書,首先就提到了釣魚島是福建住琉球途中航路指標地之一,可見釣魚島早就為我國人民發現、利用。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陳侃在《使琉球錄》中完整記錄了明朝冊封琉球諸大使的航海經歷,又一次保留了釣魚島是我國首先發現的證明。
文獻記載
據歷史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派人到海外追尋仙山,搜求長生不老之藥。當時找到的夷州,就是現在的臺灣島。三國時期,公元230年春,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再次到過夷州。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鎮守福建的將領汪大猷在澎湖建立軍營,遣將分屯各島,那時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含釣魚島)在軍事上隸屬澎湖統轄,行政上則由福建泉州晉江管理。元代至元十六年至三十一年(1279-1294),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漳派楊載出使琉球,詔告即位建元,并冊封察度琉球王。從此,琉球王均由中國皇帝冊封。官方與民間來往頻繁,中、琉關系十分密切。
釣魚島位于中國大陸與琉球之間,是冊封使赴琉球必經之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朝派赴琉球的冊封使郭汝霖曾記述沿途情況:“五月二十九日至梅花所(今福建閩江口)開洋,三十日過黃茅(今棉花嶼),閏五月初一過釣魚嶼,初三日至赤嶼焉,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風,即望姑米山。”不難看出,姑米山為琉球地界,赤嶼以近(包括釣魚島在內),是明朝的疆域。這從當時福建總督胡宗憲編纂的《籌海圖編》中也可得到印證,該圖集的福七、福八日上繪有釣魚島。臺灣、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都在福建海防范圍以內。
清代
到了清朝,類似的記載更多,僅舉幾例,便可見一斑。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赴琉球的使臣王楫詳細記述了他們過溝(即沖繩海槽)祭海的情況,從中也可看出釣魚島當時的歸屬是明確的。王楫一行乘船從五虎門出發,經彭佳嶼、釣魚島,第二天到達赤尾嶼。使錄記載道:“薄暮過郊,風濤大作,投生豬羊各一。潑五斗米之粥,焚紙船,鳴鉦擊鼓,諸軍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敵之情,久之始息。問:郊羲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辨于何日懸揣。然頃者信其當處,非憶度也。食之三兵之,恩威共濟義也。”“郊”字是祭祀的意思。“郊”字在某些版本里是“溝”宇,即指沖繩海槽,意思是走出中國疆界時,要舉行祭海的儀式,以求保平安。
清同治二年(1863),胡林翼、嚴樹森等編繪了《皇朝一統輿圖》,其上用中文地名標出了釣魚嶼、黃尾嶼、赤尾嶼等島;而凡屬日本或琉球的島嶼,皆注有日本地名。作者在跋文中還特意注明,“名從主人,如屬于四裔,要雜用其國語”。
釣魚諸島及其附近海域,一向為我國漁民捕魚作業、采藥和避風場所。由于東海一帶終年受東北及西南季風影響,黑潮從臺灣東部向東北流。從風向和潮流看,由福建和臺灣去釣魚諸島是順風順流。因此,該海域是我國漁民謀生的重要場所,我國漁民,特別是福建和臺灣基隆、宜蘭的漁民,自古以來就在這一海域捕魚。避風。據臺灣宜蘭縣資料,臺灣漁民1969年在釣魚諸島漁場獲取的精魚約12萬噸,當時價值約為7000萬元臺幣。釣魚島海域對中國漁民之重要可見一斑。此外,釣魚諸島還盛產中草藥材。早在清朝時,盛宣懷藥局就將采自釣魚島的藥材制成藥丸,“施診給藥,救濟貧病”。清光緒十(1893),慈禧太后特下詔愉,“即將該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三小島賞給盛宣懷為產業,供求藥之用”。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2013高考地理熱點問題:追溯釣魚島的地理歷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