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政治重要知識點:哲學常識主要原理歸納1
[辯證唯物論]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派別,是圍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這一哲學的基本問題而展開的。(唯物主義根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世界的本質是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1.世界的物質性原理(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整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因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承認自然界與社會的客觀性。
反對:實際工作中,違背世界物質性原理的表現是主觀主義。
2、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
反對:反對從主觀出發的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
運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國情出發的依據。
3、意識的能動性原理
原理內容:①意識不僅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外表、現象、本質、規律;②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能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起阻礙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重視精神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
反對:反對夸大或否認意識的作用。
運用: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唯物論依據。
4、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物質決定意識是第一位的,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
方法論:正確處理主客觀關系,達到主觀符合客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同時重視精神的作用。
反對:反對從主觀出發;夸大或否認精神的作用。
運用:論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正確性。
5、規律的客觀性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原理
原理內容:①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可抗拒,人們不能創造、消滅規律;(規律的客觀性包含三層含義:第一、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第二、規律的客觀性突出地表現在它是不可抗拒的;第三,還表現在它是不可創造和消滅的。規律的客觀性根源于物質的客觀實在性。)②但人們在規律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
方法論: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二者結合起來。
反對:不尊重規律的主觀蠻干的冒險主義(唯心主義);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形而上學)。
運用:培根說過:要命令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
6、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統一的。(解放思想同實事求是是統一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思想路線。要堅持實事求是就要堅持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方法論: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
[唯物辯證法]
7、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原理(根本觀點)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不承認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所在)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唯物辯證法。
反對:反對形而上學。
「聯系觀」
8、普遍聯系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任何事物都同周圍的事物有條件聯系著,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
方法論:用聯系的觀點來觀察和處理問題。
反對:反對孤立的看問題和主觀臆造聯系的做法。
運用:用辯證法有關原理分析:堅持科學發展觀。
9.聯系的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忽視聯系,也不能否定聯系,更不能把主觀聯系強加給事物,否則就會受到聯系的報復。(2)人們可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去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這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并不否認聯系的客觀性。人們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固有聯系進行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方法論:人們既要承認事物聯系的客觀性,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反對:否定事物的聯系,或主觀臆造聯系,把本來不存在的聯系強加給事物。
10、因果聯系原理
原理內容:任何現象都會引起其他現象的產生,任何現象的產生都是由其他現象引起的。原因和結果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并可相互轉化。
方法論:①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正確認識事物、科學研究的前提;②把握因果聯系,能提高人們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反對:否認因果聯系的客觀性及主觀臆造聯系的做法。
辨析: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2013政治重要知識點:哲學常識主要原理歸納1”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