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美國高考”中失利因缺乏批判性思維
據媒體報道,《2012中國SAT年度報告》顯示,參加美國高校入學考試SAT的中國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績達到1800分“及格線”,而達到美國優質大學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績的更是只占2%。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夏谷鳴分析了中、美兩國的高考內容后指出,這是由于中國的教育缺乏對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導致學生批判性思維缺乏的根本原因是,我國教育缺乏讓學生自由思想,敢于質疑的環境。只有創造讓學生自由思想的教育環境,才能讓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質的提高。
這就需要改革標準化考試,在考試命題中,多出開放式、思辨性強的題目。但這在現實中存在兩方面問題,其一,我國升學實行集中錄取制度,按照分數高低排序錄取,1分之差都可能影響到學生的命運,開放式的命題會否影響考試評分的客觀公正?其二,開放式的命題,將打破“主題先行”,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育中,不能再實行灌輸式教育,也要求閱卷老師不能僅判斷學生觀點對錯,還要分析學生是否言之有理,有沒有用嚴密的邏輯、豐富的材料論證自己的觀點。如果學生的思維無法跳出老師教育的框架,就不會答出自己的觀點,而只是迎合老師的口味。
我國近年來的高考,也在嘗試出開放式的題目。比如在高考作文中,今年的一大特點就是出材料作文,讓考生自己命題;還比如,在高校自主招生的面試中,面試官出的考題往往沒有標準答案,允許學生自由思想。但是,由于基本的錄取制度未變,因此,學生的應試思路也未變。對于材料作文,考生并沒有寫出幾篇讓人眼睛一亮的作文,還是多為“宿構作文”、“套題”;而對于自主招生面試,學生們的應對方法也還是臨時突擊訓練。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我國中小學學校管理存在嚴重的行政化傾向,教師和學生在學校事務中缺少話語權,如果有學生敢于直言批評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往往會遭到警告甚至更嚴厲的處罰。如果連學校事務都不敢發表意見,學生們的批判精神從何培養呢?
因此,要讓學生成為有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人才,就必須推進升學考試制度改革,打破圍繞集中錄取制度的單一分數體系,改變當前中小學教育中的灌輸教育模式;同時推進學校民主管理,允許高中學生參與學校事務的管理、監督和評價,推行學生自治,實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