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父母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保持足夠的耐心
進入緊張的高三階段,孩子和父母的溝通時間會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而減少,家里的氣氛也逐漸嚴肅壓抑起來,父母很難了解孩子真實的心理狀態和想法。很多父母為此提心吊膽,生怕孩子出現異常情況。
“高二時,孩子像是塊透明玻璃,盡管不愛說話,但還能溝通;一上高三,好像成了一堵不透光的墻,問什么都沒反應,真讓人著急。”一位考生家長在咨詢中說出了自己的苦惱。其實這也正是很多高三生父母同樣面臨的問題。
父母都希望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圍,培養積極的心態。但是,高三的孩子會很不配合地把自己緊緊封閉起來,讓父母無計可施。
“自我封閉”并非有意之舉
高三這一年,學習進度、考試成績、同學和老師所創設的氛圍會給考生帶來強烈的“高三暗示”。當精力被各種學習任務占用時,考生自然會忽略與家庭的情感溝通,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不想告訴父母,遇到煩心事不愿讓父母擔心,更多地是選擇自己承擔。
高三考生的自我封閉還有另外一種常見的原因。
人們在經歷一件不快樂的事情時往往不愿向別人提起,似乎“不說”就可以“騙自己”這事情沒有發生。這種處事態度看似消極回避,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讓自己不至于長期沉浸在難過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在高三階段,如果考生不愿提起自己的某次考試或某門功課,想必也是在經歷類似的心理過程。“自我封閉”并不是他們的本意,只是這樣做能讓他們的心里舒服一些。對此,父母要給予更多的理解。
純粹的關心 十足的耐心
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閉”能適當緩解考生的內心壓力,但并不意味著父母可以置之不理,任由孩子將自己封閉在狹小的心理空間里。作為父母,在理解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掌握一些原則。
自己竭盡全力希望成為孩子的傾訴對象,分擔他的壓力,但他完全無動于衷。估計換誰遇到這樣的情況都很難保持冷靜。其實,高三生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而這份支持來自于“純粹的關心”和“十足的耐心”。
所謂“純粹的關心”,是指要時刻保證自己對孩子的關心是出于愛,而不摻雜其他動機。曾經遇到這樣一位母親,在孩子學習時每半小時就要進房間送杯水或水果。這看似是種關心,實則是想監控孩子的學習過程,不相信他的自控能力。孩子會感受到父母關心背后的“不信任”,對父母越來越反感。我相信,這位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庸置疑的,但她錯誤地把“愛”變成了一種“偽裝”,親手將孩子的心推得遠遠的。
除了關心,父母還要具備“十足的耐心”。做到這一點更困難。所謂“十足的耐心”,就是無論孩子怎么回應你的關心,都要繼續努力。
有一位考生母親講述了自己內心的掙扎:她很希望能為女兒分擔一些壓力,但是每次女兒都敷衍她。她開始擔心,孩子不愛說話是不是抑郁了?是不是遇到什么過不去的“坎”了?單位同事都勸她放輕松一點,但她總用那些“恐怖的想法”嚇唬自己,最終對女兒失去了耐心。
因此,作為一名高三生父母,自身的心理素質是至關重要的,要對孩子保持一份耐心。因為“無條件的、堅持不懈的愛”能為高三生創造一份安全的家庭氛圍,能讓考生獲得來自至親的心理支持,而這正是他努力學習的動力源泉。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高三父母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保持足夠的耐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