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2)

2012-11-26 09:57:38 來源:育路高考網

  三、重點問題精講

  1、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

  ①新制度的確立;②國家統一安定局面的出現;③統治政策的調整(包括發展經濟的獎勵措施);④民族融合的加強;⑤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水利工程的興修和農作物的推廣;⑥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上述因素中,對某一朝代來講,可能有兩種或更多種起著作用,要根據某一朝代的實際而定。

  2、古代對社會發展具有較大影響的政策措施

  ①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政策。②抑制兼并,保護小農經濟的政策。③官營工商業的政策。④對外貿易政策。⑤救荒政策。⑥平抑物價政策。⑦增殖人口和擴大勞動勞動力生產政策。⑧推廣科學技術政策。⑨重農抑商政策。上述各項政策在內容上多有交錯,又各有相對獨立的內涵。在其實施時間上,有的延續時間較長,有的責主要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上存在。

  3、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認識

  (1)表現: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它產生于戰國時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國的改革內容中有所體現,隨后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中將重農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確提出,并以此作為大力推行農戰方針的基本內容付諸實施。以后中國歷代統治者都將其作為治國的典范。主要表現為:①統治者反復強調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強化本末意識。②在土地問題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農民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③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④從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業活動:限制商人的政治權利,堵仕途之路,不許其后代做官;利用稅收制度懲罰商人。

  (2)原因:①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②封建國家可以通過征收穩定的土地水保證財政收入;③有利于社會安定,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④工商業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其發展又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種種社會問題;⑤商品交換不發達,擁有貨幣、店鋪和作坊不如經營土地使生活有保障;⑥從根本上來講是自然經濟的反映,是社會生產力低下的必然產物。

  封建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的目的是鞏固封建專制統治,實質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保護封建地主階級經濟。

  (3)作用: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鞏固新興的地主政權,維護社會穩定起了積極作用,從根本上重視農業的思想是正確的。②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活躍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統治者依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農業長期停留在自然經濟水平之上,同時抑商的結果迫使商業資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土地兼并,嚴重影響了商業資本的積累,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發展,從根本上造成了中國社會的落后。

  4、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特點

  (1)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逐漸提高。唐代以前,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并不明顯。唐朝時期茶葉已成為普遍的飲料,茶葉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征收茶稅,這是農產品商品化之典型。元朝時,棉花種植遍及南方,明代已推向江北。明清時期,棉花、蠶桑、茶葉、煙草、花卉、油料、藥材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都擴大了,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農業商品化直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耕地面積和糧食總產量不斷增長。由于歷代封建統治者重視農業,自秦漢至明清,耕地面積呈不斷擴大趨勢。西漢時,江南、西域和西南的土地都得到一定的開發。隋唐時,江南的土地資源進一步被利用,適于種植高產稻的纖田很普遍,開墾山地的現象也很多。明清時,連不適宜生長稻、麥的貧瘠沙洼地也被利用起來,耕地面積的不斷擴展,使糧食總產量大幅度增加。

  (3)農作物品種不斷增多,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前期發展,后期停滯。“五谷”在商周時期已經種植。明代引進了玉米和番薯。清代前期種植經濟作物已很普遍。從秦漢到隋唐,農業生產工具與生產技術不斷發展。鋼刃鐵農具在隋唐時期已普遍使用。隋唐出現筒車和曲轅犁。農業生產工具在宋代以后無大改進,加之農業生產商品化趨勢不斷加強,這預示著封建生產關系已經走到盡頭,商品經濟的發展必將促進新的生產關系出現。

  (4)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本”和“以農立國”思想是歷代統治者一貿的指導思想。從戰國的商鞅變法到清朝統治者,都在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這種做法,是中國古代封建自然經濟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產物。它的實行,在封建社會初期,對國家安定、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作用,應該給予肯定;但該政策把工商業和農業對立起來,進行壓制。其結果必然是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業長期停滯在自然經濟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時期更加嚴重。它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中國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5)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相適應,隨土地制度的變化而變化。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變化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以人丁為主逐漸變化為以土地為主,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馳;二是納稅物品由實物和力役為主逐漸變為貨幣地租,說明我國商品經濟在不斷的發展。

  5、我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⑴奴隸社會的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是奴隸社會經濟基礎的基本形式。井田制,興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權屬于國王,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奴隸主驅使奴隸集體耕作并剝奪奴隸的勞動成果,井田制適應奴隸社會時期低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成為分封制的經濟基礎。。春秋后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剝削制度確立起來。

  ⑵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我國封建社會存在著土地國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農民的個體土地所有制三種主要土地制度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展支配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對于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繁榮起過積極作用,但其閉塞性和自給自足的特點卻嚴重地阻礙了封建社會內部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商品交換處于極不發達的狀態,限制了手工業通農業的分離,使手工業無法獨立形成獨立的經濟部門,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尤其是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后,成為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嚴重障礙,造成中國社會的長期貧困和落后。

  ②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雖不占主要地位,但卻是對封建生產關系內容的重要補充,它與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構成封建經濟基礎,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地重要基礎。這種小自耕農的自然經濟和小生產者的小商品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分散在社會各個角落。

  ③封建土地國有制,大致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具體表現形式。新莽政權的王田制從形式上看與井田制相似,但本質上仍屬于封建性質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在中國的許多朝代都出現過,如西漢、東漢、曹魏、金朝、元朝、明初和清初。均田制主要在北魏和隋唐時期實行,主要特點有:社會上存在大量的無主荒地和勞動力,這是實施鈞天只得前提條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給農民,并不觸動貴族地主的利益;受田的農民必須完租納調服役,貴族地主卻無此負擔。

  (責任編輯:韓志霞)

 2/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分享“ 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本欧美在线播放免费人成 | 日本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 | 中文字幕不卡高清免费v | 一级国产高清免费观看 | 色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 久久中文字幕永久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