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黨的建設(5)
3、建國后經濟體制的三次重大改變
①從建國初到1956年后,由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局面向單一的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
原因:為了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照搬了蘇聯模式、中共缺乏經濟建設經驗,主觀
上急于求成等。
具體做法: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建立起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片面追求工業發展高速度。
評價:這種體制在在建國初期對恢復國民經濟,建設工業化起過積極作用,取得一定成但其弊端日益暴露,使企業失去活力。在農村則挫傷農民積極性,農業長期落后。
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從計劃經濟轉變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
原因:客觀分析中國社會生產力的實際,正確總結建國以來經濟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
教訓,借鑒外國經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具體做法: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在城市: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管理模式,實行政企分開等。
評價: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在城市增強了企業活力,工業得到發展,經濟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③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
原因:黨中央進一步認識國情和總結經驗教訓,決定加快改革開放,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具體做法:把企業推向市場。
評價: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
4、建國以來,黨先后制定的三條經濟建設的基本路線
①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提出背景
A.經過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運動等,新政權已得到鞏固。
B.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準備了條件
影響:三大改造完成后,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②1958年,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提出背景: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一五計劃提前超額完成,為大規模經濟建設準備了條件。B.黨中央領導人片面追求片面追求社會主義建設的高速度。
影響:片面求快,急于求成,輕率發動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經濟建設中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影響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③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提出背景:A.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B.中共認真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方面的經濟教訓,提出目前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實事求是,作出正確的決策。
5、中共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探索
(一)第一階段:(1949-1978)
特點:借鑒蘇聯經驗,建設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
政治上的探索:
①追殲殘敵,剿匪作戰,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運動,鞏固了新生政權。
②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大會制定憲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
③外交上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④中共八大作出科學正確的論斷。
經濟上的探索:
①建國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合理調整工商業,大力發展農業和工礦業生產,國民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為國家有計劃經濟建設奠定基礎。
②進行三大改造,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單一公有制經濟,制定一五計劃,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二)第二階段:(1978年后)
特點: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建設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政治上的探索: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進行撥亂反正,提出四項基本原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經濟上的探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高。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 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黨的建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