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工業文明的興起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工業文明的興起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學法導航】 1.本專題復習應注意以下視角: 。1)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特別要注意理解對世界一體化的影響。(2)正確評價早期西方國家對亞非拉地區殖民活動所產生的影響。(3)掌握15世紀以來促使全球聯系加強的因素,重點掌握前兩次科技革命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2.本單元的階段特征: 。1)15世紀,隨著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西歐國家陸續開辟通往全世界的新航路,并隨之搶占殖民地、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使世界市場的雛形得以出現 。2)在世界市場的需求下,以英國為代表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國家加快了征服世界的進程,將東方國家變成他們的商品輸出場所和原料產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3)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壟斷組織出現,壟斷資本主義產生,使資本主義具有更強的侵略性,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對世界的瓜分,廣大亞、非、拉國家和地區變為他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3.易錯知識點提醒: 。1)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的區別價格革命表現:物質迅速上漲,貨幣貶值,出現偽幣,投機活躍。價格革命促進了歐洲國家階級關系的變化。商業革命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拓展、商品種類的增多、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商業強國的崛起。出現了全球性的經濟關系,世界市場逐漸形成,處于中心地位的是西歐 。2)工業革命與產業革命區別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即手工生產到機器大生產的飛躍。產業革命是科技革命的成果變成現實生產力。如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分別帶來了第一次產業革命(輕工業化)和第二次產業革命(重工業化,到20世紀才完成) 【典例精析】 1.(09年江蘇卷)新航路開辟前,人類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發展,不同區域文明之間的交流少、相互影響小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A.人類對世界尚缺乏整體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觀念差異 C.人類技術水平難以克服地理障礙D.缺少富有冒險精神的偉大航海家 答案:C 解析: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市場形成雛形,加之關鍵詞“人類文明”。 2.(09年廣東卷B)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劃定了一條如圖所示的分界線。 這意味著 A.兩國當時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認 B.大西洋是兩國爭奪的焦點 C.其他國家被永遠排除在殖民爭奪之外 D.開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傳播基督教 答案:A 解析:本題可以使用排除法,B選項是片面理解了分界線,這條分界線劃分的不僅是大西洋,而是整個地球上兩國勢力范圍的劃分,所以B選項不符合,這一劃分沒有強調排他性,只是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的劃分,可以排除C。新航路開辟的主要目的是尋找貴金屬,傳播基督教只是精神動力排除D。 3.(09年全國卷二)在20世紀,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大英帝國、大日本帝國等帝國漸次消失,這反映出 A.資本主義擴張的方式發生變化B.第三世界的興起 C.經濟實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視D.民主政體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答案:A 解析: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大英帝國、大日本帝國等帝國是帶有濃厚封建性和擴張性的國家,他們對外擴張是赤裸裸的武力征服,隨著這些帝國的消失,其侵略擴張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4.(09年上海卷)在不久前舉行的第五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上,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送給美國總統奧巴馬一本書——《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該書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經 A.出現幾何形國家邊界B.爆發民族獨立戰爭 C.形成畸形單一作物制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答案:D 解析:血管往往用來比喻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命脈,“被切開的血管”比喻拉丁美洲的命脈被控制和左右,結合拉丁美洲歷史上曾經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的史實可以判斷選擇D。 5.(09年廣東卷B)某論文把巴拿馬運河開通、印度向英國出口棉花、華工赴美參與修建鐵路、法國向俄國輸出資本等作為重要證據。該論文的主題最可能是 A.美國經濟的崛起B.工業革命在歐洲擴散 C.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答案:D 解析:“巴拿馬運河開通”說明交通的改善,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印度向英國出口棉花”是商品市場國際化的表現,“華工赴美參與修建鐵路”是勞動量市場國際化的表現,“法國向俄國輸出資本”則是資本國際化的表現。A選項不符合“印度向英國出口棉花”“法國向俄國輸出資本”,B選項不符合“巴拿馬運河開通”“華工赴美參與修建鐵路”,C選項不符合“巴拿馬運河開通”、“華工赴美參與修建鐵路”、“法國向俄國輸出資本” 6.(09年四川卷)歷史學家羅榮渠指出:“英國發展的領先地位是在17、18兩個世紀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國之一“領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海外市場的形成B.壟斷組織的出現 C.圈地運動的推進D.民主制度的確立 答案:B 解析:壟斷組織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結果,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不符合題意。 7.(09年全國卷二)17~18世紀,歐洲大陸仍處于以土地貴族和依附農民為主體的社會,而英國較早發展成以土地貴族—中間階級—工資勞動者為主體的新的社會結構,這表明 A.英國工業發展水平遠高于歐洲大陸B.歐洲大陸農業發展水平遠高于英國 C.英國的社會結構更有利于工業革命D.社會結構變遷與工業革命同步發生 答案:C 解析:注意題干的時間“17—18世紀”,這是英國工業革命時期 8.(09年北京卷)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19世紀上半期英國出現的新的社會問題是 A.清教徒受到迫害B.童工現象開始出現 C.廣大農民喪失土地D.產業工人相對貧困 答案:D 解析:解題關鍵是抓住題干中的“工業革命”、“19世紀上半期”、“社會問題”等有效信息限定詞。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A、B、C項發生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之前,排除正確選項為D。 9.(09年上海卷)1814年11月29日,正當《泰晤士報》的手工印刷工人準備工作時,社長竟向他們出示了一份印好的報紙,并驕傲地對工人們說“本期報紙在一個小時內就印刷完畢,這是印刷術發明以來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學對這則材料發表了如下的意見 甲說:這不可能,活字印刷術在19世紀還沒有傳入西方呢 乙說:這太夸張了,不可能在這么短霎時間內印好報紙。 丙說:這是可能的,工業革命使機器生產的效率明顯優于傳統手工方式。 丁說:我也認為是真實的,因為我聽說這則材料來自于一位學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學的意見最為合理? A.甲B.乙C.丙D.丁 答案:C 解析:1440年左右,約翰內斯?古騰堡將當時歐洲已有的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發明了鉛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所以甲同學所說不正確。由于工業革命使用了機器極大的提高了生產率,所以丙同學所說是最合理的。D同學沒有區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 10.(09年廣東文基卷)從交通運輸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是 A.蒸汽機車B.內燃機車C.電力機車D.汽車 答案:A 解析:本題可以采用排除法,B、C、D項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 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工業文明的興起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