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異地高考開放需要增加招生名額
千呼萬喚之下,廣東的異地高考政策終于出臺,然而離人們的預期有不小差距,不少曾滿懷希望的考生、家長的愿望落空了。不過,有教育專家理性地指出,如果不顧現實硬推“異地高考”,本身就是新的不公平。
在江門讀高中的艷艷,雖然祖籍在江門,但爺爺那輩為了支援海島建設在海南扎根落戶,十幾年前艷艷的父親選擇回江門發展,然而因為買不起房,戶口無法遷回江門。
得知廣東“異地高考”政策出臺,艷艷一下課就迫不及待地用手機上網查詢了具體政策,“心情很失落,之前一直滿懷希望的,現在感覺就像世界末日一樣,”艷艷心情低落地表示,“雖然海南會更好考一點,但我從小學就在這邊讀書,已經習慣了這邊的學習氛圍,如果回海南怕不適應,影響發揮。”
雖然希望落空,但天性樂觀的艷艷仍不灰心:“不是說還可以在廣東借考嗎?我回去跟家里人商量一下再做決定,希望到時候廣東的分數換算回去可以高一點,不要太"坑"”。
像艷艷一樣的隨遷子女還有多少?記者一時無法統計,有一點可以肯定,2016年“異地高考”在廣東真正實現的時候,現在很多在廣東接受義務教育的隨遷子女都可以受惠,但有教育專家表示,如果配套政策不做出調整,那么“異地高考”帶來的不是公平,而是新的不公平。
記者根據2012年廣東高考錄取結果了解到,廣東69.2萬考生中,一本錄取率不到6%,低于全國8.5%的平均水平,在全國各省(市、區)排名倒數第十位左右,而廣東考生在中央部屬院校的錄取率更只有2.49%,僅稍優于河南列全國倒數第二。與此相對的卻是,廣東隨遷子女的數量全國第一。
中山大學教育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增俊教授表示,廣東面臨的異地高考難題,絕非一己之力可以解決,如果教育部不增加分配給廣東的招生計劃,那么異地高考放開后,廣東考生讀大學的機會將直線下降,這本身就是一種新的不公平。
馮增俊說,異地高考是全國范圍的社會問題,有188萬名義務教育階段的外省戶籍學生在廣東接受義務教育,而本應由戶籍省區負責的教育經費卻沒有轉移到廣東。馮增俊指出,要妥善解決異地高考問題,一定要從全國層面統籌布局,不能讓廣東等幾個人口流入大省來解決全國的問題。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