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難承教育公平之重
在2012年最后一天到來前,北京、上海、廣東異地高考方案在眾人的翹首以盼中同一天出爐。異地高考這一看上去很美的政策最終難以承載教育公平的重任。
“另一只靴子”沒有落地的省份還有寧夏、青海、甘肅、西藏、貴州、四川、廣西等。但這些中西部省份的關注度遠沒有北、上、廣引發的關注大。
讓人們產生這一期盼的是今年8月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四部委《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方案原則上應于2012年年底出臺。
這份方案被視為提出了“異地高考”的時間表。隨著黑龍江、江西、安徽、山東、福建等多省區方案的出臺,人們更關心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浙江這些人口流入大、教育資源豐富的省份異地高考何時破冰,多年來形成的“學籍”與“戶籍”雙認證的高考限制屏障何時能夠破除。
第一個發布異地高考方案、并在明年就開始實施的黑龍江省教育廳表示,推行過程中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因為今年異地考生不到200人,對整個錄取的影響微乎其微。
被視為門檻最低的江西異地高考方案只要求在江西高中階段具有一年以上學習經歷并取得學籍。江西省教育廳負責人坦言,江西高考競爭原本激烈,異地考生不多,所以實施起來難度不大。
而30日公布方案的廣東省顯然實施起來難度大得多。父母在粵具有合法穩定職業和住所、連續3年以上持有廣東居住證、在粵參加社會保險累計3年以上,子女具有高中階段3年完整學籍。據測算,作為進城務工人員第一大省的廣東以后每年將有超過20萬的隨遷子女進入高中階段就讀,僅珠三角地區將至少增加200多所初中和高中。
在30日公布的北京“過渡方案”中,有居住證明及穩定住所,穩定職業及社保均滿6年只能報考高職院校,顯然距離隨遷子女及家長盼望平等參加高考及錄取的愿望相去甚遠。
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曾坦言,異地高考的難點就在“既有要解決的問題,又有不能碰的問題”,“既要解決隨遷子女的考試問題,又不能影響北京、上海當地考生的權益”。
對“異地高考”的呼吁往往打著為“進城務工人員取得與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旗號,而最終受益者可能不是這些流動性最強的農民工。上海30日公布的與《上海居住證管理辦法》相銜接的異地高考方案,并未超出人們的預期。根據此前公開征求意見的《居住證管理辦法(草案)》,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持A證的人員子女按照規定可在上海參加中高考。A證要求,外來人員在上海有合法穩定職業和住所、參加上海市社會保險、且積分達到規定分值。顯而易見,流動性強的農民工要拿到A證不是容易的事,而“白領”、“金領”們則相對容易很多。
有城市原住民擔心,在全國“一盤棋”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因為教育資源發達,錄取率較高,會帶來更多的“高考移民”,“即使為了孩子也應該留在這個城市”會帶來一系列社會管理問題。而傳統“教育洼地”人口較少且錄取率較高的西部省份,也將面臨更嚴峻的“高考移民”挑戰。
異地高考堪比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高教資源的不均、戶籍制度的牽絆、生源利益的難調、讓這項關乎數千萬考生的政策,難以一步到位。在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看來,各地異地高考政策發布遲緩,潛在原因是各地資源與人口的矛盾。異地高考不僅是在什么地方考試的問題,而是與考試制度、錄取方式密切相關。如何在限制高考移民和促進教育公平兩者之間兼顧各方利益,需要政府強大的政治決心和高度的政治智慧。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認為,目前來看,北京要平衡異地高考和高考移民的矛盾,不適合簡單采取放開報考條件的方式,因為報考條件上放開一個小口子,只能解決小部分的需求。他建議可以將高考改革和推進異地高考結合起來,打破按計劃錄取集中錄取制度。在控制高考移民上,可以通過嚴格把握“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身份認定等方式來解決。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