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異地高考不會是最終的結局
最近大家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就是各省份直轄市異地高考方案的出爐。
12月31日,官方劃定的異地高考方案公布期限進入“最后一天”。包括京滬粵在內的14省區市已劃定各自“門檻”。與其它省份相比,京滬粵三地異地高考“門檻”明顯更高。其中,北京和廣東方案強調過渡和漸進。而上海則如此前預料,將異地高考與居住證制度掛鉤。
這里邊有著很深厚的歷史原因。就像很多人知道的那樣,同樣的分數,在北京、上海都能上一本了,在其他省份連個二本都上不了。因為國家對北京、上海在教育上優先傾斜,高考錄取分數線低的不是一丁點兒。
有個故事,似乎很能說明問題。一湖北小伙在北京一建筑工地當小工,偶然間和在建寫字樓的設計師聊,沒想到他們竟都是1992年參加的高考(那時候全國一摸一樣的考題),湖北民工當年考了515落榜了,設計師在北京當年考了497上了建筑工程大學。N年后,命運竟是如此差異……
這就是人生。而造就湖北民工和北京設計師完全不同人生道路的大背景,就是上邊我們說的高考分地區傾斜政策。所謂的“異地高考”,又另加上了流動人口因素,說白了就是允許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在居住城市享受和“土著居民”一樣的高考政策,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必須回到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
各地方案多有不同。但其實像是河北、山東、湖北等一些省份,“異地高考”政策其實是沒多大意義的,特別像是山東、湖北這些省份的高考錄取分數線要遠遠高于其它省份,想來一般情況下,是沒有什么人愿意專門跑過去在當地參加高考的。“異地高考”政策更敏感的地方還是在于北京、上海,以及一些錄取率較高的西部省份。
這一年,圍繞著“異地高考”發生了很多故事。在上海,反對異地高考的市民直接就喊出了“蝗蟲滾出上海”的口號;10月份,20余名京籍人士去北京教委抗議放開異地高考政策;一個江西女孩與反對者辯論異地高考,被罵“蝗蟲”,“移民”和“土著”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而這種裂痕的根本其實是一種利益之爭以及一種利益的重新分割。
放開異地高考,是個必然的趨勢。這和我們的戶籍政策越來越松動這個趨勢其實是保持共振的。但是即便現在是有條件放開異地高考了,在“公平與公正”的天平上,我們又前進了一步,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何嘗又不是造成了一種新的不公平?因為有條件的那一部分人群可以“異地高考”,可以享受政策變化帶來的紅利,那么沒條件的那部分人呢?還待在原籍的大部分人呢?或者也不排除,有些人可能會鉆政策空子,可以更方便地給自己的子女弄到在京滬以及西北城市參加高考的資格。
或許,我們最終的走向,還是要“全國高考一盤棋”,不分京滬,沒有省份的區別,那樣的話,也就不存在什么高考移民之說,也不存在異地高考之說。而這,還期待戶籍政策的松綁,期待不依靠戶籍去捆綁部門和地域利益,期待城鄉的普遍均勻發展。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