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977年鄧小平恢復高考:國家命運的轉變(2)
周恩來為高考申辯
1972年10月14日,周恩來接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兩人的對話大部分成了對中國教育問題的探索。李政道對中國實行的“中學畢業生要下放勞動兩年才能上大學”、“推薦制”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周恩來對此點頭同意,并且說:“學生應當以學習為主……中學畢業后,不需要專門勞動兩年,可以直接上大學,邊學習、邊勞動。”這番話在當時引起了社會震動,但在江青集團的反對下,并未實現。
1974年5月,李政道再次回到中國,他在上海聽到:芭蕾舞學校的學生不需要脫離學校專門勞動兩年,理由是跳芭蕾舞不能停。受到啟發的李政道寫信給周恩來:既然跳芭蕾舞不能停,學科技的學生也不應脫離學校專門勞動幾年,應選擇優秀青少年,使之早入大學,加以培養。周恩來指示:將李政道的來信用大字版排出,送毛澤東審閱。5月30日,毛澤東接見了李政道,表示贊同李政道提出的辦少年班的意見。
然而,這些努力所起效果甚微。直到四人幫垮臺后,教育部采取的折中辦法仍是以貫徹周恩來1972年講話的名義,要求各地在每年的招生中,分出1%~5%的名額給應屆生。
鄧小平的一言拍板
1977年7月,第三次復出的鄧小平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復出不到一個月,鄧小平就提出了恢復高考的決議。
此前,已有很多細節表現出鄧小平對于恢復高考的決心。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講話,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
1977年8月4日,那本來只是一次普通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但與會者發現鄧小平幾乎每場必到。會議開始時,大家發言都很謹慎,但談了兩天后,談話口子越來越大,很快就變成對“推薦制”的批判。清華大學教授說,推薦來的學生,許多人甚至還要補習初中甚至小學的基礎課程。鄧小平說,那就不要叫大學了,改成清華中學好了。
最后,時為武漢大學副教授的查全性提出在當年就恢復高考的建議,鄧小平問:“今年是不是來不及改了?”情緒激昂的專家們說,“今年改還來得及,最多晚一點。”鄧小平說:“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過來。”
1977年8月13日開始,教育部召開了第二次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由于各方意見不統一,會議開了44天。會議的主要爭論點,還是如何突破“兩個凡是”。對此,焦急不已的鄧小平在9月提出了招生標準:“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好,第二是擇優錄取。”最后,馬拉松會議終于在10月初得出一個可行性方案,這就是《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從此,封閉了11年的高考閘門終于被打開。
推薦閱讀:
報名咨詢熱線:010-51291357 010-51291557
(責任編輯:盧雁明)
分享“揭秘1977年鄧小平恢復高考:國家命運的轉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