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題人員解讀:2013福建高考歷史試題
高考命題依據《考試大綱》、《考試說明》的要求,遵循新課改精神和"能力立意"的原則,立足學科特質,注重"三維"導引。以選做《歷史上的重大改革》(滿分100分)為例,中外史比例為54∶46;必修部分三個模塊比例為31∶37∶16,中外史比例為45∶39。試題布局合理,能力考查由淺入深。
1.基于模塊,突出主干,主題鮮明
試題凸顯新課改理念。第13、20、21三道試題考查必修Ⅰ政治史模塊內容。赤壁之戰題、抗日戰爭題、志愿軍題展示了從古到今中國軍事史上運籌帷幄,以弱勝強,申張正義的案例,體現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不畏艱險,克敵制勝的堅定信念。第15唐代工匠題、第19民族工業題、第38工業化題考查必修Ⅱ經濟史模塊內容。通過古代中國工匠技藝的傳承,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新中國走自己特色的工業化道路,展現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和中國夢的追求。第14、16、18三道試題考查必修Ⅲ文化史模塊內容,通過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朱熹的理學,近代中國的"中體西用",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2.突破單線思維,貫穿中外,立體構思
試題以某一歷史主題為載體,通過時空切換厘清歷史發展的脈絡和內涵。第38題圍繞"工業化"這一主題,以英國、蘇聯和中國的工業化道路為載體,進行立體構思,突破了單線式的一對一思維。由于時代背景與國情的不同,從英國走"通常的工業化道路"到蘇聯拒絕走"通常的工業化道路",揭示了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與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不同;再從蘇聯工業化道路到中國借鑒蘇聯經驗、教訓,探索走自己的工業化道路,說明中蘇雖然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但由于國情不同,所走的道路也有差別。試題全方位、多視角剖析了英、蘇、中工業化道路的不同內涵,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有利于"三維"目標的實現。
3.立足歷史學科特質,學科滲透,發散思維
第13赤壁之戰題、第23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題,在立足歷史學科的基礎上,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以求勾勒出特定的歷史畫面。第16朱熹"勸農文"題不僅反映了朱熹的理學思想,更散發出濃濃的閩文化的鄉情。第41題以毛澤東詩詞為載體,通過提取有效信息,論證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發展,反映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如何逐步找到一條推動中國革命走向復興和勝利之路。詩詞展現了一代偉人的風貌及毛澤東臨危不懼的堅定信念和崇高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試題注重過程性目標考核,詩詞再現了當年閩西革命老區"分田分地真忙"、"風展紅旗如畫"的壯觀畫卷。時值毛澤東誕辰120周年之際,在紀念和緬懷偉人毛澤東的同時,此題更具有歷史和現實的意義。
編輯推薦:
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357 51291557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高考命題人員解讀:2013福建高考歷史試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