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無法統一的應試教育與能力培養
考試是為了測試學生的能力;對于有能力的學生而言考試自然不是問題。按照這個邏輯,考試的內容成為了關鍵,反復改革之后,目前中國的考試能夠真實檢測學生的能力嗎?為何現在家長及社會都把應試與能力兩者分開來看?
"考試"被扣上了"害中國學生叫苦不迭"的黑帽子十分冤枉。只要這個社會存在著分工,就一定存在考試,哪個國家都一樣?荚嚨哪康,是檢驗教育的結果和選拔合格的人才。一個好的考試設計,應該盡可能地準確反映出考生的能力。從考生的角度講,只要能力合格,并且臨場發揮不出問題,就自然能夠獲得相應的成績。
考試內容與教育內容是一對雙胞胎?荚囀侵笓]棒,隱含地定義了能力的標準,同時也間接地影響了教育的內容?际裁磳W什么,這個道理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都一樣。
例如,英語能力,不管是美國的SAT考試還是中國的中考和高考,都會考聽說讀寫,尤其是讀寫,這間接地說明了英語水平最主要的還是體現在讀寫能力。據說高考改革以后將主要考三門:語文、數學和英語,這隱含了掌握這三門知識或技能是一個合格的大學生必須具備的。
事實上,目前中國教育的現象就是:考試是考試,能力只是能力,問題出在哪?考卷設計不合理導致了應試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分離?荚嚭湍芰Φ慕y一在于一個考試試卷能否真正能夠反映出考生能力的差距。一個科學的考卷設計是與考生博弈的過程:考卷不僅要能反映出考生的能力,還能夠盡量避免考生的投機取巧。之所以在中國出現應試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嚴重分離,是因為考卷設計不合理、不科學,導致了考試的結果與能力的高低出現比較大的偏差。
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成立于1947年,專門研究怎么考試,雖然有60多年的積累,現在為了出一套新的考卷仍然需要研究7-8年。即使這樣,ETS仍然受到了各種質疑和挑戰,需要不斷地改進。相比之下,國內的高考命題就顯得不夠嚴謹和科學。每年我們都要出幾十套不同的高考試卷,幾乎每個省一套,以至于每年都能蹦出一些令人津津樂道的考題。
考卷設計的不科學和不嚴謹,一方面隱含著對能力的錯誤定義;另一方面,也給了考生投機取巧的機會。這直接導致了針對考試臨時抱佛腳、走捷徑、與能力背離的應試教育。
考試題目不能客觀反應考生的能力;考試科目設置不合理;一考定終生,考試模式不合理。那么,目前的高考改革能否解決應試與能力的脫節?
從目前看到的高考改革方案來看,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是解決第二和第三個方面。然而高考改革能否成功其實更依賴于考卷內容的設計,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應試教育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有可能更加嚴重。比如說將來高中和初中的學業考試,會催生大規模的備考市場。這也使得家長非常功利地把孩子考試分數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孩子本身的能力素養。
目前國內的高考出題小組都是資深專家,除了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還有心理學家、統計學家等等,但是相較于美國幾十年的出題經驗,我們的考試改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國內目前的考試制度下,英語是最有可能將應試教育與能力教育統一在一起的。這是因為在高考方案中將英語從統考變成社會化考試,很有可能與ETS或劍橋這樣有經驗的考試服務商合作,讓英語考試內容盡可能地反映出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客觀地說,這樣的機構出題更專業。
(責任編輯:劉凡熔)
分享“高考改革:無法統一的應試教育與能力培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