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經驗:高考文綜復習有技巧(2)
【科目學習】
歷史:用時間串聯知識
【關鍵詞】
重點事件、重點時間
歷史給我的感覺就是跨度大、知識點多,答題時有些點常常不容易找到,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各個知識點的內在聯系。
另外,歷史對語文水平也有較高要求,尤其是中國古代史,許多材料都是大段大段的文言文,一旦不理解其中某個文言文關鍵詞的意思,可能整道題就答非所問了。我自己就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有一次考宋代王安石變法,因為沒摸透材料的意思,整道題敗得很慘。所以,我個人認為歷史是比較難的一門學科。
我的對策就是看書,尤其在最后的復習階段必須要抓課本,在考前老師一般都會提醒大家回去把課本看一看。但課本怎么看也是很有文章的。從課本第一頁看到最后一頁,可能看完了還是覺得沒條理、很亂;我的辦法是先通讀一遍課本,合上書在腦中按照不同專題把課本知識歸類,再按時間發展順序把各個知識點串成一個一個鏈條,這樣記憶就比較清晰。
重點歷史事件的時間,是一定要看,而且一定要有意識背誦、記牢。最好能熟悉得像條件反射般,一看到就知道這個時間點中外各發生什么事情,通過時間把各個事件串起來,然后再延伸回憶各個事件的背景、過程、影響、意義等。
這點在答題時尤其有幫助。答歷史題常常需要全盤考慮中國及外國的國情、階級情況等,明確這個時間點中外發生的重大事件、影響等,考慮就比較全面,答題起來就不怕漏掉。
地理:從地圖入手,一“網”打盡
【關鍵詞】
以圖定位、經緯定位
地理學科,據我的同學反映,是一門比較難的學科,說是“文科中的理科”。但我覺得這其實也不難,只要平時下點工夫,熟悉地圖,掌握一些解題的原理或者思路,地理還是比較好學的。
地理考試中,地圖占了很大比例,有以地圖為背景考查氣候等自然人文知識,也有直接考查圖中重要地點的;再加上地圖是比較直觀的東西,不像背書那樣可以按照文字背下來,所以地理要想取得好成績,必須熟悉地圖,以圖定位。
我的“笨”方法就是在臥室里掛兩張大地圖,一張世界地圖,一張中國地圖,每天沒事就“泡”地圖。先熟悉基本的,比如一些重要的海峽、國家的地理位置、地理形狀等;再慢慢將所有知識填充到地圖中,比如這個國家的氣候、人口、資源、交通等;最終一看到圖就聯想到相關知識,看到考點腦海中也能浮現出一張圖。
掌握圖位定位后,最好還要掌握“經緯定位”,運用經緯網串聯起所有知識,知道經緯度,一確定了地點,馬上想到地圖、相關區域知識;想到氣候、自然帶,想到大氣環流、洋流;想到典型產品、能源等。尤其一些特別的經緯線及經緯線的交會地點,比如180度經線經過哪些地方,北緯30度、東經30度在哪交會等。
另外,地理很多知識聯系都是非常緊密的,比如高一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有不少內容與高三的區位地理內容密切相關,復習時可以有意識地把這些關聯點串起來。比如,復習西南交通時,可以和人文地理里的交通與商業聯系起來,這樣不僅好記,而且思路也更開闊。
政治:用政治觀點看生活
【關鍵詞】
時事聯系、細心解答
政治,感覺是文綜里比較枯燥的一科。按我同學的說法就是,不念最好,但又不得不念。不得不念就得找方法,歸納起來也無非是時事聯系與解題技巧。
文綜三科和時事的掛鉤都很密切,但聯系最緊的就是政治科,它的考查范圍都與時政密切相關。我們除了課本之外,非常重要的就是關注一些時事熱點,平時可以多看一些新聞、報紙,像鳳凰衛視的時事熱點欄目,訂閱《參考消息》、《半月談》等。
高考的題目是給你一個時事背景,要你用一些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的原理來分析它,平時做練習、看新聞時就要自覺地按考試模式來操練:這個問題用政治學原理怎么分析,用政治經濟學原理又該如何分析。久練成兵,到看到考試題目時,就可以非常快速地反應出該用什么知識點來解答它。
當然,這是建立在你對課本內容非常熟悉的基礎上。所以,該背的原理、方法論一定不能偷懶。到最后階段,最好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頭腦里有個明朗的知識網絡,明白不同的原理、知識的網絡方位,知道遇到原因類、判斷類、意義類各種類型題該從哪個角度入手。
另外,做題時,要注意一些技巧。比如選擇題,要注意題目中出現的關鍵詞,看清題目要求你用的是什么原理,一般至少能先排除兩個選項,提高自己的正確率。高考復習時,經常有同學做題時不審題就下筆,丟分都是白丟的。有些題目,真的是需要你細心才能拿到分數的。
(責任編輯:盧雁明)
分享“高考狀元經驗:高考文綜復習有技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