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心理調節:避免六種不良心態(2)
四、過分在乎名次升降的敏感心理
喜歡競爭,但過分關注考試排名,對自己的名次升降過于敏感,這是復習迎考階段表現在少數考生身上的另一種不健康心態。毋庸諱言,適度的競爭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但過于頻繁的競爭,則會使學生產生怯場、緊張的心理狀態,不僅失去激勵作用,反而有損學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競爭可以激發潛質,但太看重競爭,過分關注結果,卻常常會適得其反。特別是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孩子,如果競爭意識太過強烈,就會因為頻頻受挫而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比較可行的做法是:在適當競爭的基礎上,讓孩子看到自己哪怕點滴的進步;讓孩子忽視外界的一切干擾,相信自己,不灰心,不放棄,構建獨立穩定的心理狀態。
五、過度疲勞引起的煩躁心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身體長時間處于疲勞超負荷的狀態下,人就容易煩躁不安。有的考生非常喜歡長時間不間斷地復習,根本無視生物鐘規律,還一廂情愿地以為:“只要功夫深,自有好成績。”殊不知,這種長時間超負荷的疲勞戰,不僅與學習無補,而且極大地傷害了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對于這樣的考生,家長首先要向孩子講清疲勞學習容易出現的種種危害,比如復習過程中有時會莫名其妙地焦慮、坐臥不寧、心慌氣短,以至看不進書,吃不下飯,進而對一切都失去興趣;有時會反復地向別人絮叨,擔心成績不好,或者反復琢磨試題答案,猶豫不決等。
第二,教給孩子科學的復習方法,比如為防止長時間學習出現腦疲倦現象,可指導學生采用“分割記憶法”和“避免干擾法”進行學習。因為大量的實驗都證明,連續數小時的集中記憶,不如分成數次,采用分散復習的效果好;文理科相互交叉學習,記憶過程中可有效減少因材料相似而帶來的干擾,提升復習效果。
第三,提醒學生注意勞逸結合的同時,安排并督促學生參加適當的戶外活動,比如慢跑、跳繩、踢毽子、打羽毛球等。
六、過分追求完美的苛刻心理
緊張的備考氛圍,激烈的的競爭環境,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時刻緊繃的大腦,來自各方面的挑戰,使學生無暇喘息。于是,“我們的英語老師太差勁,不然,我的英語成績肯定還會更好!”“我們的數學老師太羅嗦,早就懂了的東西,講了又講,浪費我們時間”諸如此類的牢騷就適時產生了。有的學生不但對老師苛刻,對自己也很苛刻。為了不“浪費”等人的時間,放學回家路上從來都是單獨行動;為了節省排隊買飯的幾分鐘,餅干、康師傅之類的方便食品常常成為主食;聽語文時同時做著數學題,復習英語時總想著剛才做物理題怎么會錯了一道……這樣的學生自制能力很強,但只關注自己的要求,他們的性格中大多有追求完美的特質。他們沒意識到:因為自己的“苛刻”所產生的人際關系障礙必定會影響到心情,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備考的效率。
對于這些孩子,家長首先應該幫助孩子將自己的心理期望值適當調低些,以便從容應考;其次,應該引導孩子經常同老師、同學和家長溝通交流,協調好人際關系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不良情緒找到一個合適的宣泄途徑;第三,可以引導孩子將復習節奏適當放慢些,這樣更能提升學習效率。
(責任編輯:盧雁明)
分享“高考心理調節:避免六種不良心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