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語文練習題及答案(7)(3)
三、散文閱讀(15分)
(2014·福州畢業班質檢)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行將消逝的物語:油紙傘
李振南
每當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季節,深夜里聽那淅淅瀝瀝、時斷時續的春雨時,我的思緒便會穿越時空,抵達江南小鎮的小巷和它的油紙傘。
在我的腦海里,油紙傘是江南最美麗也是最遙遠的一個夢了。記得兒時,在滴滴答答的雨簾下,我們撐開油紙傘,一爿爿煙雨蔥蘢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滿詩意的田園風光紛至沓來,讓人恍然進入夢境。現在,這個夢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只有在那些發黃的典籍里,還能依稀看到它們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視畫面里,能模糊地見到它們的贗品。
油紙傘,它于何時何地發明,又是哪一個獨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現已無從考證。但我想,油紙傘的出現,一定是在江南,被瀟瀟暮雨氤氳著的江南,很容易使人產生創造的靈感。于是,一把把油紙傘,從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傘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齒的女子,或是一襲青衫的書生,靜靜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躕,那么寧靜,那么典雅。或是兩把油紙傘交錯磕碰而過,驀一回首,便擦出了愛的火花,產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詩人,苦苦等待著眼睛里結著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間傳說中的《白蛇傳》里,因為油紙傘演繹了許仙、白娘子的一段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
油紙傘走向鄉下,肯定是《白蛇傳》以后的事了。這種竹木結構,用紙糊成的雨傘,都無一例外地散發著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絲刺鼻,那黃黃的顏色,溫暖著打傘人的心。記得,小時候鄉下農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紙傘的。現在,我想起來,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長長的油紙傘,雖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個年頭,傘面也已破舊,然而孩提時每每撐開,總會有山水的味道,有親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隨陪伴。
我家的油紙傘屬于祖傳或是母親陪嫁過來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們這里的鄉風,油紙傘是“有子生”的諧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過去在閨女出閣時,其父母總要送上一把油紙傘討個吉利。我家門角里的這把油紙傘是不是母親的陪嫁物,我一直沒有問過,那時也不懂得問。
過去,鄉下的油紙傘,一般是婦女和兒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們講究的是實用,不需要詩情畫意的傘。我兒時使用油紙傘都是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紙傘,有時候我需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將它撐開。在斜風驟雨中,油紙傘和人都晃蕩在鄉間泥濘的土路上,這時,雨模糊了視線,風吹淡了田園的顏色,雨和傘構成一組天然的樂器,雨在傘背叮叮咚咚地敲打著音樂,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樂曲的慰藉。
油紙傘僅陪我走過童年和少年的時光,尼龍雨衣出現后,它便被擱置在每戶人家的墻角、廚房而漸漸地破損、霉變,直到永遠消失。如今,油紙傘早已被式樣繁多的自動傘、折疊傘取代,它們做工精細,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開放。雖然我清楚地知道,盡管它們源于油紙傘的構想,是油紙傘的沿襲,但已缺乏了油紙傘的詩意。因為它們沒有了木質的濕潤,油紙的芬芳;沒有了其張開時的熱烈、坦誠和閉合時的羞澀、含情脈脈,缺失了一個民族的古典情懷。所以,當若詩若夢的油紙傘逝去后,我們就再也無緣讀到一首像《雨巷》那樣令人心澄眼熱的詩歌和《白蛇傳》那樣纏綿悱惻的故事。(摘自《中國散文家》,有刪改)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