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三語文老師的最后叮嚀
2008-11-28 10:30:35
來源:
高三語文老師的最后叮嚀 高考考查的不僅是考生的知識水平,更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忌莆张c運用知識的水平是高考成功的硬件;考試心態調節狀況是軟件。一個考生的失利可能失在知識的掌握上,也可能失在答卷的策略和技巧上,還可能失在心態上,這其中的任何環節都是成功的必要保證,不可忽視。
一、心態策略
高考是緊張、激烈的腦力勞動,需要考生全身心投入,且處于最佳狀態,以保證每分鐘都能積極思維?荚囬_始前,考生應像運動員競賽前先做準備活動一樣,摒棄與高考無關的一切雜念,排除種種可能在考場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適當熱身,提前進入“角色”?荚囍幸朔N不良心態。
1、偏急心態?荚嚂r,有些考生為了搶時間,剛拿到試題,情緒急躁,沒有審清題設條件,慌忙答題,這種心態稱作偏急心態。正確的做法是:拿到試題,先大致瀏覽一下,做到心中有數。每做一題,不要急于動手,先看清題設條件,挖掘隱晦信息。根據條件,設計出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使解題有順序地進行。
2、猶豫心態。一接觸到試題,好像有不少思路,但對每一種思路又感到模糊朦朧,不知如何是好,猶豫不定,遲遲不下筆,此謂猶豫心態。正確做法:仔細分析題目,選取自己感到比較適合的思路,進行解答操作。
3、煩躁心態。經過幾次的嘗試,仍不得其解,心情煩躁不安,再嘗試,再失敗,煩躁更甚。這種煩躁心態,堵塞了思路,失去了靈感,妨礙了能力及水平的發揮。正確做法:靜下心,不急躁,將這個題目打上記號暫時放一下,繼續做下面的題目。
4、固執心態?荚嚂r,久攻不下的試題,又不愿意放棄,又不愿意轉換思考角度,苦思冥想,徒然浪費時間,此謂固執心態。正確的做法:遇到事情想得開,不要一條路走到黑,不要為了個芝麻丟掉個大西瓜。
5、懊喪心態。考試進行中,有的試題久攻不下,不得不放棄時,出現一種惋惜心理,形成懊喪心態。正確做法:來點“阿q精神”,可以觀察周圍考生,認定“我難他們更難”“我沒有做出來的題目他們也可能做不出”。
6、沖動心態。在經過多次嘗試后,忽然來了靈感,豁然開朗,心情異常興奮,思維失控,產生沖動心態。正確做法:告誡自己必須冷靜,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越是臨近高考,心態的調節越重要,因此可以說,調節好心態是高考成功的一半。如何調整好心態,概括為16個字:強化信心,優化情緒,進入狀態,充分發揮。
二、時間安排策略
走進考場,大多數考生都會緊張的,這時要注意平衡心緒,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誡自己:“欲速則不達”,“不要著急,按時交卷就行了”;然后通過瀏覽全卷,大致了解試題的類型、數量、分值和試題的難易,進而確定題目相應的作答時間。分配時間要服從于考試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則就是保證在能夠得分的地方不丟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爭取盡可能多得分。在具體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飯”,按“分數時間比”實用原則,分值大的題目多花些時間,分值小的題目少花一些時間;一看就會做的題目先花時間,需要考慮一下才能解答的題目放在第二梯隊完成;難度最大的或從來沒有見到過的題目,放在最后攻關。記。嚎紙錾系臅r間是“一寸光陰一寸金”,你必須精打細算,其核心是讓時間為你高考得分最大值這一目的服務。時間安排大致可以是這樣的:ⅰ卷50分鐘左右,最多不要超過一個小時;16—25題35分鐘左右,作文原則上不得少于一個小時。
三、答題策略
拿到試題后,可以先大致瀏覽一下,初步摸清題情,估計時間,并認真做好頭一兩個題目,讓思維很快進入最佳狀態。要先易后難,先熟后生,但要注意,對熟題要千萬小心,不可大意;卮饐栴}時不僅要善于回憶,更要懂得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組織答案。在組織答案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句子的簡明連貫得體,注意保留命題者的原意,注意滿足題旨,注意書寫的規范和工整。
第ⅰ卷(選擇題共42分)
。ㄒ唬(18分,每小題3分)
1.字音辨析題答題技巧:
a、對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隨意轉”的原則。吃不準的情況下,可多考慮從詞語具體意義的角度入手解決問題。常見多音字標“次讀音”正確的可能性大,標“常讀音”正確的可能性小。形聲字標“不同聲旁讀音”的正確可能性大,標“同聲旁讀音”的正確可能性小。常見字標音正確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會標錯音。一般考辨析,不考拼寫,不考查漢語拼音方案。
b、善用排除法。如果題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兩項相同的去掉;如果題干是與所給字的讀音全部相同的,則去掉一個不同的一項;如果題干是讀音全都正確,就去掉有一個錯誤的一項;如果題干是讀音有錯誤的一組,就排除肯定無誤的一項;總之,用排除法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當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的。
2.字形辨析題答題技巧:
由于計算機處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別字的辨析。
a、音辨法。逐個審讀容易出錯的字,從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別字。
b、形辨法。如果懷疑某個是別字,可以寫出幾個同音字來比較,可以寫出幾個形似字來比較。
c、義辨法。通過掌握的詞語意義,或通過分析形聲字的形旁來推導這個字的含義,再放到這個詞語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d、結構辨析法。對于獨體字或形聲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聲字可以通過分析詞語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是不是別字,還可以通過對整個詞語的理解,來尋找不合語境的別字。還有一部分就只能依你好我們平時的積累了。如果題干是有錯別字的一項,就排除肯定無錯別字的;如果是全對的一項,就排除肯定有錯別字的;如果題干是有兩個錯別字的一項,就先排除有三個錯別字的一項?傊,可以多使用結構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結構,二是詞語結構。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 音、形、義結合在一起來考慮?丛~語不宜太長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時候在課本或課堂上接觸到這個字的。如無把握,可放放再說,但必須用記號來提示自己。
3.詞語運用題:
主要是近義實、虛詞的分辨。通常是用幾組近義詞進行辨別,這里要特別注意具體的語境,析同辨異,把握細微區別。要做好它,平時就要有語言準備,但是在考場上如果確實拿不準,就要憑語言感覺去選擇自己認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兩種類型:
實詞辨析題答題技巧:對詞義的理解,有相同語素又有不相同語素的詞語,重點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語素,可以通過組詞來理解,也可以找出反義詞來理解,還可以分析形聲字的形旁來理解。語素都不相同的詞語,重點從用法方面考慮。對詞語的運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應的信息,重點是使用場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將最容易辨析的詞語先排除,逐步減少選項。
虛詞辨析題:虛詞它在語句中起著調節各種語言關系的作用,在口語尤其在書面語中使用頻繁。在高考中做虛詞題目,主要是憑語感,要通讀全句,整體感知,認準關鍵,準確把握;也可以造一些結構相似的句子來分析它的正誤。其次是找出配套的關聯詞語,前后聯系來確定虛詞的含義;如果配套的關聯詞語在句中只出現一個,應該將它補全分析;再將關聯詞語與句子內容 結合起來分析,在關系上保持一致?傊,注意采用排除法,將最容易辨析的詞語先排除,逐漸減少選項,同時也要做記號。
4.成語辨析題答題技巧
第一,逐字解釋成語,運用成語結構特點把握成語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義;第二,注意成語潛在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語使用范圍,搭配的對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語的前后語境,盡可能找出句中相關聯的信息。第五,四個選項權衡比較,選出認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選擇正確的一項,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選擇不正確的一項。
總之,要正確理解成語的整體意義,要注意語境的組合與搭配情況,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語越要注意陷阱。特別陌生的成語往往是對的。另外要特別注意兩用成語的意義和用法,如,想入非非,燈紅酒綠。
5.病句辨析題病句類型:
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
答題技巧:認真細致審讀每個選項,重點注意分析并列短語作句子成分與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將并列短語拆開逐一與其他成分搭配,驗證其當否。對于句式雜糅的句子,先憑語感判定其不協調,再分別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驗證其當否。對于語序不當的句子,先也要憑語感檢測,再將不協調的詞語或句子調換位置,看是否通暢自然。有多重否定或還有反問的句子,要將否定換成肯定來理解。對因不明詞義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語句,應盡力推敲出這個關鍵詞語的含義,推敲方法是拆字組詞。對邏輯概念方面的不協調,可以憑事理推斷。注意題干的要求,究竟選擇的是有語病的還是無語病的一項。判斷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必須記號來提示自己。做題思路通常是:檢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詞語運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讀,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綜合思考,是否符合邏輯思維,特別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①介詞“關于”“對于”“對”等開頭的句子,注意主語的殘缺。②類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協調,也可能是句式雜糅。③動詞后有很長的修飾詞語,注意是否賓語殘缺。④用“和”“或”以及頓號連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義及內在邏輯順序是否失當以及意義的從屬關系。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雙面詞語,注意后半句是否與前半句協調。⑥反問句及疑問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6.語言連貫題答題技巧
先從語句形式方面考慮,要求話題一致,陳述對象一致,敘述角度一致,情調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與上下文思路保持連貫。還要注意語言音節上的和諧及押韻。再從語句內容方面考慮,在時間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順序。還要在上下語句中找到相對應的信息。語言風格要前后一致。一般是每句有兩種選擇,所以每題做對的概率至少50%?傊,語段銜接,要前瞻后顧,注意上下文主語的承接及邏輯的內在聯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題思路是:考查陳述對象是否一致 → 話題是否一致 → 前后句式是否一致→ 情境是否吻合→ 音節是否和諧等。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高考專業報名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