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歷史訓練題及答案(8)
編輯推薦:2016年高考歷史訓練題及答案匯總
2016年高考即將到來,考生們的進入緊張的復習間斷,下面育路高考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2016年高考歷史訓練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一、選擇題
1.(2014安慶二模)下面為近代中國茶葉新式銷售渠道示意圖。該流程圖反映出( )
A.茶葉出口數額遠超內銷 B.外國商人在華合法設廠
C.外銷型農產品形成規模 D.自然經濟體系完全解體
解析:C 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由關鍵信息“土莊茶號”“洋莊茶號”“洋行”可判斷,近代中國茶葉新式銷售渠道以外銷為主,故C正確。A、B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錯在“完全”一詞。
2.(2014浙江名校聯考)(晚清)歐陽昱的《見聞瑣錄》記載:“當茶出時,眾夷來買,商定而后答價,絲毫不能增。……而夷人陰謀幻詐之心,尤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見頭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買之……”此段材料不能說明( )
A.中國茶葉大量銷往國外
B.外商操縱中國茶葉的價格
C.民族資本主義受到外商抑制
D.中國農副產品日益商品化
解析:C 由材料中“當茶出時,眾夷來買”,可知中國茶葉大量銷往國外,故A、D兩項符合材料信息。“商定而后答價”“夷見頭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買之”可看出外商操縱中國茶葉的價格,B項符合材料信息。材料無法體現外商對民族資本主義的抑制,故C項符合題意。
3.(2013漳州模擬)《南京條約》中的“五口”,是英國人基于“廣州是傳統的外貿口岸;福州靠近盛產紅茶的武夷山;上海位于長江入海口附近,且臨近富饒的江浙”等理由選擇的結果。這種選擇( )
A.便利英國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
B.便利英國掠奪中國勞動力辦廠
C.表明英國的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D.表明英國要向中國大量投資
解析:C 中英《南京條約》開放了福州、廈門、廣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從材料可以看出,開放福州,是為了掠奪武夷山的紅茶;開放上海,是為了到江浙一帶傾銷商品。由此可見英國選擇這些城市作為通商口岸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到中國掠奪原料、傾銷商品。
4.(2013紹興一模)1896年年初,御史王鵬運建議清廷“特諭天下,凡有礦之地,一律準民招商集股,呈請開采,地方官認真保護,不得阻撓”。清廷戶部和總署對議奏照準。清廷支持這一議奏的目的是( )
A.模仿西方國家實現“工業立國”
B.發展商辦企業與外商競爭
C.支付戰爭賠款和改善財政狀況
D.取消對發展工商業的限制
解析:C 從材料信息可知,御史王鵬運建議清政府允許民間開礦,清政府接受了該建議。結合題目中的時間信息“1896年年初”可知,該事件發生在甲午戰爭后,為支付戰爭賠款和改善財政狀況,政府采納了上述建議。
5.(2013鄭州質檢)“竅惟通商以來……土貨日少,漏溢日多,貧弱之患,何所底止!近來各省雖間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軍火,于民間日用之物,尚屬闕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貨,即少漏一分之財,積之日久,強弱之勢必有轉移于無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務派發展民用工業明顯的意圖是( )
A.發展生產,與民求富 B.培養人才,積累經驗
C.輔助軍事,富國強兵 D.抵制洋貨,奪回利權
解析:D 從材料信息“我多出一分之貨,即少漏一分之財”,可知洋務派發展民用工業旨在與洋商爭奪市場,最終改變“弱之勢”。即興辦民用工業,抵制洋貨,奪回利權,實現富強。故選D項。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B、C兩項與材料信息不符。
6.(2014福州模擬)福州船政局的中國工匠獨立制造的“平遠號”鐵甲艦,其性能不亞于北洋艦隊從國外購買的“遠”字號戰艦。在甲午海戰中,“平遠號”一炮擊中日本戰艦“松島號”水雷室,震驚敵軍。以上材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 )
A.中國海軍實力遠超日本
B.洋務運動培養了技術人才
C.中國海軍將士英勇善戰
D.自造戰艦性能優于外購戰艦
解析:B 本題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理解能力。福州船政局是洋務運動中創辦的軍事工業。材料中中國工匠獨立制造的“平遠號”鐵甲艦一炮擊中日本戰艦“松島號”水雷室,表明中國制造的戰艦具有一定的技術水平,這主要得益于洋務運動對技術人才的培養,B項正確。A項表述與史實相悖;C項材料無體現;“其性能不亞于……”并不等于“優于”,D項錯誤。
7.1882年底,英國商人比爾茲利在年度財務報告中沮喪地寫道:“統計結果表明,我們的航運公司今年虧損額達到了400萬兩白銀,當然,法國輪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這樣下去,我們將很快退出上海航運市場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李鴻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輪船招商局……”這說明上海輪船招商局的創辦( )
A.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B.使中國走上了富強獨立的道路
C.培養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
D.奠定了民族工業發展的基礎
解析:A 材料表明上海輪船招商局的創辦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英法的輪船公司,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8.(2014泉州五中模擬)一個歷史小組在討論對于李鴻章的評價時,發生了分歧:
甲:沒有李鴻章就沒有中國的近代化。
乙:李鴻章不但雙手沾滿了人民的鮮血,而且是一個大賣國賊。
丙:李鴻章領導的洋務運動改變了傳統的“夷夏”觀,開明的士大夫和官僚們認識到中國不再是“天朝上國”,而是世界各國的一員,并且是遠不如西方各國富強的一員。
丁:李鴻章領導的洋務運動促進西方科學技術和其他社會事物的逐步傳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區,社會風氣也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
以上幾位同學的評價可能運用的史觀的順序是( )
A.近代化史觀 社會史觀 革命史觀 全球史觀
B.近代化史觀 革命史觀 全球史觀 社會史觀
C.全球史觀 革命史觀 近代化史觀 社會史觀
D.社會史觀 革命史觀 全球史觀 近代化史觀
解析:B 通過“沒有中國的近代化”可知甲是近代化史觀;通過“沾滿了人民的鮮血”可知乙是革命史觀;通過“世界各國的一員”可知丙是全球史觀;通過“社會風氣也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可知丁是社會史觀。正確答案為B。
9.(2013武漢模擬)據記載:從1900年至1911年,廣州市先后出現了水泥廠、針織廠、火柴廠、造紙廠、自來水廠、電力公司、機器廠等20個工業門類的工廠共33家,其中有不少還是中國民族工業的“鼻祖”。當時廣州市出現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實業救國”思潮方興未艾
B.相對有利的國際和國內形勢
C.廣州是外資輸入的主要地區
D.政治革命推動生產關系變革
解析:A 注意題干中時間是1900~1911年,為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因此“相對有利的國際和國內形勢”“政治革命”都不符合題意,排除B、D兩項;材料內容也沒有體現“廣州是外資輸入的主要地區”,排除C項。 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業救國”思潮興起。在其鼓舞下,更多人投資實業,故選A項。
10.(2013年北京文綜,18)1893年,有位官員上奏朝廷說:“近來體察沿海各口商務情形,洋紗一項進口日多,較洋布行銷尤廣。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難銷洋布之區,更無不用洋紗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洋紗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進口洋布在中國銷售市場萎縮
C.長江流域傳統織布業逐漸消失
D.民族織布業大量使用進口洋紗
解析:D 從題干材料提供的信息看,洋紗不僅在通商口岸使用,而且在沿江的內陸地區也大量使用,A項錯誤;從材料信息判斷,當時洋布在中國的銷售市場份額有所降低,但絕對不是“萎縮”,B項錯誤;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在19世紀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尤其是棉紡織業發展較快,對棉紗的需求大增,從而出現了材料描述的情景,D項正確。
11.(2013濰坊一模)20世紀30年代,民族企業上海章華毛絨紡織廠“因愛國運動之激昂……注重產品質量,講究信譽,產品銷售遍于南北。”“軍政機關之制服材料,亦紛紛采用。”這一時期,該廠發展的原因有( )
①反帝愛國運動推動 ②政府支持 ③列強放松侵略 ④企業經營有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B 本題可用排除法,20世紀30年代,是日本不斷擴大對華侵略戰爭的時期,③的說法明顯錯誤,排除即可。“因愛國運動之激昂”,說明①正確,“軍政機關之制服材料,亦紛紛采用”,說明②正確,“注重產品質量,講究信譽”,說明④正確。
二、非選擇題
12.(2013嘉興一模)20世紀30年代,我國學界發生了一場經濟發展模式之爭。這場爭論深刻地影響了當時政府的政策選擇,也對當今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價值的歷史借鑒。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國現代化應采什么方式呢?……我以為個人主義的資本主義早已過去,本世紀各國的資本主義,都是“受節制的資本主義”。所謂節制的資本主義,即一切經濟事業,受政府的節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辦,這與亞當·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中國今日之現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進行,決非私人資本所能辦到。何況民窮財盡,私人資本寥寥無幾呢?……我們若采個人主義的方式,我們必收個人主義的資本主義之一切惡果;我們又何苦重走別人已經走錯過的道路呢?……受節制的資本主義……換句話說,即是統制經濟。
——張素民《中國現代化之前提與方式》,
《申報月刊》(民國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二 我國今日……財富之增加,非實行個人主義,殆無由達其目的也。……獲得(Gain)為人類本性,現代化之障礙,既已除去,人民必樂于經營企業,獲利愈多,則人民皆自動的投資,不患資本之無著。如果實行……(統制經濟)則人民之獲利之希望小,甚而竟致滅絕,則資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謂新生產方法新企業等,皆將成為泡影,國人將永遠陷于窮困而莫能自拔矣。或曰,在歐美各國因生產過剩而生恐慌,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發達后,貨物將缺乏市場,奈何?……生產發達后,購買力提高,以我國人口之眾,地域之大,豈尚不能容納各種貨物乎!
——唐慶增《中國生產之現代化應采個人主義》,
《申報月刊》(民國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三 四聯總處(即中國、中央、交通、中國農民四銀行聯合辦事總處的簡稱)核辦貼放業務的重點是工礦業貸款。……以(大后方)工礦生產能力而論,如以1938年總生產指數為100,1943年已增至375……民營企業……大多設備簡陋、資本薄弱……有人估計,1944年國統區工廠倒閉率是82%,或被官僚資本鯨吞。
——楊菁《四聯總處與戰時金融》,《中華民國史新論》
在政府里任職的許多官吏,他們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只有依賴政府,靠政府直接經營的工業礦業以及其他的企業。……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他們)把持了中國的礦業,對于私有企業(大多是民國初年所創辦的私有企業)蠶食鯨吞,或則被其窒息而死。……現在想起應該有個公開懺悔。
——胡適《從<到奴役之路>說起》(1954年)
(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張、唐兩位學者主張的不同之處,并根據材料概括他們各自主張的理由。結合史實簡析這場爭論興起的時代背景。
(2)結合材料三,概述抗日戰爭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在工礦業方面實施的經濟措施及其效果。
(3)綜合上述材料,從市場和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角度,指出這場經濟發展模式之爭的實質。概括這場爭論及其影響對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第(1)問結合材料中“統制經濟”“個人主義”來說明主張的不同之處,再從材料一中“急起直追”“寥寥無幾”“走別人已經走錯過的道路”和材料二中“人類本性”“(統制經濟)則人民之獲利之希望小”“市場”等信息分別概括理由,最后結合“民國二十二年”即1933年國際、國內形勢分析時代背景。第(2)問措施從材料中可知直接由政府經營,效果要注意從正反兩方面分析。第(3)問實質應從題干中的“市場”與“政府”的關系來說明,并從二者的關系談啟示。
答案:(1)張的主張:實行統制經濟發展模式。理由:中國追趕西方現代化的任務急切且艱巨;本國私人資本力量薄弱;避免西方個人主義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或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弊端。
唐的主張:實行個人主義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或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理由:“獲得”(或追求利益)是人類的本性;人民獲利多才能提高生產積極性(或實行統制經濟會削弱人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中國市場廣闊可以避免生產過剩的弊端。
時代背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自由放任經濟遭遇重挫;美國羅斯福新政,以緩解危機、恢復經濟(或德、日走上法西斯專政道路,以緩解危機、恢復經濟);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并完成“一五”計劃,國力大增;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國的事件。
(2)措施:政府直接經營(或重點支持)工礦企業。
效果:提高了工業生產能力,為抗日戰爭提供經濟和物資保障;民營企業遭到官僚資本擠壓,陷于困境。
(3)實質:現代經濟發展中市場自由與政府干預之爭。
啟示:在當代中國市場經濟發展中,合理運用政府干預,培育正義、公平的市場經濟體制。
13.(2013武漢二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從1901年到1907年,張謇先后創辦了19個企業單位,初步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大生資本集團。
發展民族近代工業需要科學技術,這又促使張謇熱衷于興辦新式學堂(創辦了南通大學),在外地還先后參與或協辦了復旦學院、吳淞中國公學、南京高等師范、河海工程學校等大專院校。
張謇對社會教育也比較重視,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國內第一所博物苑(館)還陸續創辦了圖書館、更俗劇場、伶工學社、盲啞學校等。更俗劇場是新式建筑,舞臺上除演員別無閑雜人員出現,臺下禁止吐瓜子殼和亂扔果皮,確實起到移風易俗作用。
——《中國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冊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設工業,實為要圖,即以紡織一業而論,吾國人口四萬萬,只有紗綻(應為“錠”)二百萬枚,較諸歐美各國人口與紗綻之比例,我國現有之紗綻,實不能供國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國在吾國設廠,以遂其經濟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紡織業受重大之打擊。紗布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給他人,痛心之事,無逾于此。
——榮宗敬《振興實業發展經濟以惠民生計劃》
材料三 歸根到底,在近代中國決定和承擔近代化任務的主要載體都是中國的資產階級。
——林家有《孫中山的革命觀——
兼論辛亥革命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1)據材料一,概括張謇對推動中國近代社會進步所作出的歷史貢獻。
(2)據材料二,指出榮氏兄弟投資實業的基本出發點,這反映了中國當時流行的什么思潮?
(3)運用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論證材料三的觀點。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影響。第(1)問,注意“據材料一”的限制詞,從工業、教育、公益等角度歸納。第(2)問,“出發點”可以從對內和對外兩個角度分析;“思潮”結合所學解答即可。第(3)問,實際要求回答民族資產階級在中國近代化中的貢獻,從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科學化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貢獻:興辦實業;重視教育,興辦學堂;重視社會公益事業。
(2)出發點:適應民生需求;抵制外國經濟侵略,維護民族利益。思潮:實業救國。
(3)論點: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近代化的主要承擔者。
論證:①經濟上,奠定了中國走向近代化的經濟基礎。民族資產階級積極發展興辦實業(近代工業),民族資本主義經歷了產生、初步發展和進一步發展(短暫的春天)的進程。②政治上,民族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治,推動中國走向民主、法制,先后發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斗爭運動。③思想文化上,資產階級反對迷信、愚昧,宣傳民主、科學等進步思想(維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成為改造中國社會的偉大思想武器;發展近代教育和文化事業。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