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語文考前練習題及答案(7)
編輯推薦:2016年高考語文考前練習題及答案匯總
2016年高考即將到來,各位考生都在緊張備考間斷,今日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16年高考語文考前練習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小說情節題
(時間:40分鐘 滿分:42分)
題組一 對點練(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17分)
幸 存 者
[美]休·B.卡夫
熬到第三個饑餓的夜晚,諾尼把眼睛盯在那條狗身上。在這座漂流的冰島上,除了高聳的冰山之外,沒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們兩個了。
在那次撞擊中,諾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愛的獵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島上,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虎視眈眈地注視著對方。
諾尼以往對尼奴克的寵愛是真實的,真實得如同此刻的饑餓、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傷的腳上咬嚙著的痛苦。然而家鄉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殺他們的狗來果腹嗎?不是嗎?他們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訴自己,當饑餓到了盡頭一定要覓食,“我們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個被對方殘殺,”諾尼想,“所以……”
他無法徒手捕殺那只狗。尼奴克的兇悍有力遠勝于他。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脫下手套,把腿上的繃帶拆下來。幾個星期前,他傷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繩索和三片鐵板綁成了繃帶。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鐵板插入冰地的細縫里,并且使勁地用另一片鐵板在上面摩擦。
尼奴克聚精會神地看著他。諾尼仿佛能感覺到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發熾烈的光芒。
他繼續工作,并且企圖使自己忘記它的目的。那片鐵板現在已經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鋒利。太陽升起時他剛好完成了工作。
諾尼將那新磨的尖刀從冰地里撥出來,用拇指撫拭著刀刃。太陽光從刀面反射過來,幾乎使他一時眼花目眩。諾尼把自己完全變得殘酷起來,“到這兒來,尼奴克!”他輕輕地叫著。
狗疑惑地看著他。“過來,快!”他喚著。
尼奴克走近了一點。諾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懼。從它沉滯的喘息和蹣跚、笨重的腳步可以得知它的饑餓和痛楚。他的內心開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來。
尼奴克越來越近了,保持著它的警戒。諾尼感到喉間一股濃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兩只眼睛好似兩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現在,就是現在!快攻擊它!
諾尼跪倒在地上的身體因一陣激烈的哽咽而顫抖著。他突然唾罵起那把尖刀,瘋狂地把它往遠處擲去。他空著雙手,顛躓地向狗爬去,終于倒在雪地里。
狗發出兇獰的咆哮,環繞著他的身體走動。諾尼現在充滿了恐懼。
擲出那把刀子之后,他已沒有任何防備。諾尼現在虛弱得毫無力氣反抗。他的性命就好像懸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塊肉,而它的眼中充滿了饑餓。
狗繞著他徘徊,并且開始從后面匍匐前進,諾尼現在聽到那饑餓的喉嚨發出咕嚕咕嚕的吞咽唾液的聲音。
他閉上眼睛,祈求著這次的攻擊不要太痛苦,他感覺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漸熱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強烈的氣流聚集在他的喉頭。然后,他感覺到一條熱熱的舌頭在輕輕地舔著他。
諾尼睜開眼睛,懷疑地注視著尼奴克。他伸出一只手臂把它和自己緊緊地抱在一起,悲傷地開始嗚咽……
一小時之后,一架飛機從南方起飛,上面一位年輕的駕駛員沿著海岸巡邏,他往下注視著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盤旋,此時,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閃光。
那是陽光在某件物體上反射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漸漸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著冰山盤旋。此時,他發現冰山的陰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從形狀上來看似乎是人類,仿佛那影子有時還分成兩個。他把飛機降落在水邊,開始巡查,發現了那兩個影子,一個人和一只狗。那個男人已經昏迷不醒,但確信還活著,那只狗嗚嗚地在一旁哀鳴,已經虛弱得不能移動了。
至于那道引起駕駛員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遠的雪地上,在風中微微地顫動著……
(有改動)
1.(情節梳理型題)這篇小說的線索是什么?請結合小說的情節作簡要分析。(5分)
答:
2.(情節手法型題)小說是如何在情節上巧妙設置懸念來吸引讀者的?(6分)
答:
3.(情節作用型題)小說的結尾有何特點和作用?(6分)
答:
(時間:40分鐘 滿分:42分)
題組一 對點練(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17分)
幸 存 者
[美]休·B.卡夫
熬到第三個饑餓的夜晚,諾尼把眼睛盯在那條狗身上。在這座漂流的冰島上,除了高聳的冰山之外,沒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們兩個了。
在那次撞擊中,諾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愛的獵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島上,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虎視眈眈地注視著對方。
諾尼以往對尼奴克的寵愛是真實的,真實得如同此刻的饑餓、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傷的腳上咬嚙著的痛苦。然而家鄉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殺他們的狗來果腹嗎?不是嗎?他們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訴自己,當饑餓到了盡頭一定要覓食,“我們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個被對方殘殺,”諾尼想,“所以……”
他無法徒手捕殺那只狗。尼奴克的兇悍有力遠勝于他。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脫下手套,把腿上的繃帶拆下來。幾個星期前,他傷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繩索和三片鐵板綁成了繃帶。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鐵板插入冰地的細縫里,并且使勁地用另一片鐵板在上面摩擦。
尼奴克聚精會神地看著他。諾尼仿佛能感覺到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發熾烈的光芒。
他繼續工作,并且企圖使自己忘記它的目的。那片鐵板現在已經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鋒利。太陽升起時他剛好完成了工作。
諾尼將那新磨的尖刀從冰地里撥出來,用拇指撫拭著刀刃。太陽光從刀面反射過來,幾乎使他一時眼花目眩。諾尼把自己完全變得殘酷起來,“到這兒來,尼奴克!”他輕輕地叫著。
狗疑惑地看著他。“過來,快!”他喚著。
尼奴克走近了一點。諾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懼。從它沉滯的喘息和蹣跚、笨重的腳步可以得知它的饑餓和痛楚。他的內心開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來。
尼奴克越來越近了,保持著它的警戒。諾尼感到喉間一股濃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兩只眼睛好似兩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現在,就是現在!快攻擊它!
諾尼跪倒在地上的身體因一陣激烈的哽咽而顫抖著。他突然唾罵起那把尖刀,瘋狂地把它往遠處擲去。他空著雙手,顛躓地向狗爬去,終于倒在雪地里。
狗發出兇獰的咆哮,環繞著他的身體走動。諾尼現在充滿了恐懼。
擲出那把刀子之后,他已沒有任何防備。諾尼現在虛弱得毫無力氣反抗。他的性命就好像懸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塊肉,而它的眼中充滿了饑餓。
狗繞著他徘徊,并且開始從后面匍匐前進,諾尼現在聽到那饑餓的喉嚨發出咕嚕咕嚕的吞咽唾液的聲音。
他閉上眼睛,祈求著這次的攻擊不要太痛苦,他感覺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漸熱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強烈的氣流聚集在他的喉頭。然后,他感覺到一條熱熱的舌頭在輕輕地舔著他。
諾尼睜開眼睛,懷疑地注視著尼奴克。他伸出一只手臂把它和自己緊緊地抱在一起,悲傷地開始嗚咽……
一小時之后,一架飛機從南方起飛,上面一位年輕的駕駛員沿著海岸巡邏,他往下注視著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盤旋,此時,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閃光。
那是陽光在某件物體上反射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漸漸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著冰山盤旋。此時,他發現冰山的陰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從形狀上來看似乎是人類,仿佛那影子有時還分成兩個。他把飛機降落在水邊,開始巡查,發現了那兩個影子,一個人和一只狗。那個男人已經昏迷不醒,但確信還活著,那只狗嗚嗚地在一旁哀鳴,已經虛弱得不能移動了。
至于那道引起駕駛員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遠的雪地上,在風中微微地顫動著……
(有改動)
1.(情節梳理型題)這篇小說的線索是什么?請結合小說的情節作簡要分析。(5分)
答:
2.(情節手法型題)小說是如何在情節上巧妙設置懸念來吸引讀者的?(6分)
答:
3.(情節作用型題)小說的結尾有何特點和作用?(6分)
答:
題組二 綜合練(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7題。(25分)
失 蹤
周海亮
男人隨很多人撲出戰壕,然后便不見了。活著的兵里找不到他,死去的兵里也找不到他。那次他們打了勝仗,兵的失蹤于是變得蹊蹺,幾近離奇。幾天以后隊伍打到兵的家鄉,營長將兵失蹤的消息告訴了兵的女人,女人聽了,表情即刻變得不安。
他失蹤了?
找不到了。
怎么可能?
部隊里常有這種事情。營長說,他可能戰死了,死在非常隱蔽的地方,我們找不到他;他可能被俘了,雖然我們打了勝仗,他仍然有走散然后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為太過恐懼,不敢面對敵人。他回來過嗎?
沒有。女人說,你們弄丟了我丈夫,你們不該這樣問我。
不是我們把他弄丟的。營長說,是他失蹤了。
我猜他戰死了。女人說,先與隊伍走散,然后戰死。他既不會逃走也不會被俘,他那么強壯,那么勇敢。他戰死了,你們有責任的。
當然。營長笑笑說,不管他戰死,逃走,或者被俘,這點錢都是對你的補償。現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們的任務就是打光。我先把所有的兵填進去,然后,再把自己填進去……
女人不愿相信她的丈夫已經死去,但是現在,她不得不相信。她被自己虛構的故事說服,然后在夢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復:丈夫只知沖鋒,終與隊伍走散。他遇到敵人的散兵,他被敵兵打死然后扔進河里——丈夫是戰死的,他不可能成為俘虜。
兩年以后,隊伍再一次打回來,女人再一次見到營長。營長說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營長說仍然沒有你丈夫的消息。營長說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機會。
女人不相信丈夫會成為俘虜,但現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她的丈夫成為俘虜。只有成為俘虜才可能與部隊失去聯系,才可能徹底失蹤,才可能有活著的機會。可是丈夫成了俘虜,將會受到怎樣非人的折磨?每夜晚,女人都會被睡夢里丈夫撕心裂肺的慘叫聲驚醒。
幾年以后,戰爭結束了。在部隊,女人再一次遇到營長。營長不再是當年的營長,他現在的任務,是負責核實戰爭中失蹤士兵的名單。他坐在一張桌子后面,兩個裸露的胳膊上,整齊地排列著十幾個彈痕。
我來找我丈夫。女人說,你們是否找到了他?
當然沒有。營長說,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沒有被俘。我們拿到了所有的戰俘名單,包括死去的戰俘,可是沒有你的丈夫。他應該逃走了。他肯定逃走了。也許他就藏在村子里,藏在你的家里,藏在墻壁的隔層里。不過這已經不歸我管了。再說能活著有什么不好呢,我整整一個營的兄弟啊,現在只剩下我了。
女人不相信丈夫會逃。當初他主動提出要去打仗,他怎么會逃呢?他的膽子大得像狼,他怎么會逃呢?他一直沒有在自己面前出現,他怎么會逃呢?女人不相信,可是突然,女人希望他真的逃了。他逃了,保一條命,就什么都有,就可能什么都有,就真的什么都有。女人回到家,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她發現自己早已老去。
清晨,出門喂雞的女人看到一個男人從她面前走過去。男人掃她一眼,目光在她的臉上沒有絲毫停留。女人心里猛一哆嗦——男人太像她的丈夫了——相貌像,身材像,表情也像。可是他是她的丈夫嗎?女人僵在門口,任一群嘰嘰喳喳的雞崽兒焦急地啄著她的腳背。
女人終喊出一聲“天啊!”,扔掉懷里的籮筐。她至少追出五里地,可是沒有男人的影子——既沒有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也沒有不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女人往回走,想,他是她的丈夫嗎?他不是她的丈夫嗎?丈夫真的死去了嗎?丈夫真的沒有死去嗎?女人回到家,幻想丈夫站在院子里,坐在屋子里,藏在墻壁的隔層里。女人找了很久,仍然只有孤零零的她。
女人嘆一口氣,拾起籮筐。女人想,不管如何,丈夫給了她等待和希望——丈夫有可能活著,有可能死去,丈夫的結果不是的,對她來說,便夠了。
(有刪改)
4.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文章以一個女人與營長的幾次交流為寫作內容,運用多種描寫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刻畫出警覺的營長與細心的女人這兩個鮮活的形象。
B.男人是一個膽子大得像狼一樣的人,不可能當逃兵,因此,他的結果只有被敵人抓走和被打死在隱蔽的地方這兩種可能。
C.丈夫沒有回來,女人是有權利向營長問責的,營長雖在面對女人時有些愧疚,但也沒有辦法,只能給女人一些錢來安慰一下她。
D.第二次見面時,營長說自己希望男人被俘,因為只有這樣,男人才有活命的機會,這既是對女人的一種安慰,也是他當時真實的想法。
E.男人雖然沒有回來,但也給了女人等待和希望。不論丈夫活著還是死去,女人都會等待下去,在等待中體驗孤獨的生活。
5.(情節梳理、手法型題)如何理解“我先把所有的兵填進去,然后,再把自己填進去……”這句話的含意?文中哪些內容照應了這句話?請結合全文簡要回答。(6分)
答:
6.(情節梳理型題)對于自己丈夫的下落,女人的心理期望有什么樣的變化?請簡要分析。(6分)
答:
7.(情節作用型題)小說最后安排了一個男人從女人面前走過的情節,這樣的安排是否多余?請就此談談你的看法。(8分)
答:
編輯推薦:2016年高考語文考前練習題及答案匯總
2016年高考即將到來,各位考生都在緊張備考間斷,今日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16年高考語文考前練習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題組一 對點練(18分)
一、(2012·大綱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6分)
聽 朗 誦
孫 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間,收音機里,一位教師正在朗誦《為了忘卻的記念》。
這篇散文,是我青年時最喜愛的。每次閱讀,都忍不住熱淚盈眶。在戰爭年代,我還屢次抄錄、油印,給學生講解,自己也能背誦如流。
現在,在這空曠寂靜的房間里,在昏暗孤獨的燈光下,我坐下來,虔誠地、默默地聽著。我的心情變得很復雜,很不安定,眼里也沒有淚水。
五十年過去了。現實和文學,都有很大的變化。我自己,經歷各種創傷,感情也遲鈍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跡,已成歷史;魯迅的這篇文章,也很久沒有讀,只是偶然聽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頭,振臂高呼,最終為革命文學而犧牲。這些情景,這些聲音,對當前的文壇來說,是過去了很久,也很遠了。
是的,任何歷史,即使是血寫的歷史,經過時間的沖刷,在記憶中,也會漸漸褪色,失去光澤。作為文物陳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寫的經卷,就是這樣。關于仁人志士的記載,或仁人志士的遺言,在當時和以后,對人們心靈的感動,其深淺程度,總會有不同吧!他們的呼聲,在當時,是一個時代的呼聲,他們心的跳動,緊緊連接著時代的脈搏。他們的言行,在當時,就是群眾的矚望,他們的不幸,會引起全體人民的悲痛。時過境遷,情隨事變,就很難要求后來的人,也有同樣的感情。
時間無情,時間淘洗。時間沉淀,時間反復。歷史不斷變化,作家的愛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斷變化。撫今思昔,登臨憑吊的人,雖絡繹不絕,究竟是少數。有些紀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時之興懷。
世事雖然多變,人類并不因此就廢棄文學,歷史仍賴文字以傳遞。三皇五帝之跡,先秦兩漢之事,均賴歷史家、文學家記錄,才得流傳。如果沒有文字,只憑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記憶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紙帛,遇上好條件,竟能千年不壞,比金石壽命還長。
能不能流傳,不只看寫的是誰,還要看是誰來寫。秦漢之際,楚漢之爭,寫這個題材的人,當時不下百家。一到司馬遷筆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來,膾炙人口,永遠流傳。別家的書,卻逐漸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當時,并無赫赫之名,事跡亦不彰著。魯迅也只是記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間的道義,都是細節,都是瑣事。對他們的革命事跡,或避而未談,或談得很簡略。然而這篇充滿血淚的文字,將使這幾位青年作家,長期躍然紙上。他們的形象,魯迅對他們的真誠而博大的感情,將永遠鮮明地印在憑吊者的心中。
想到這里,我的心又平靜了下來,清澈了下來。
文章與道義共存。文字可泯,道義不泯。而只要道義存在,魯迅的文章,就會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訖
(有刪改)
1.(整體行文思路分析題)這篇文章是怎樣構思的?請簡要分析。(6分)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4題。(12分)
耽在磁器口的光陰
向貍貍
離開重慶已有三年,我仍不時想起那個濕漉漉的城市,想起清晨中的南山,想起沙坪壩廣場上黃昏里的行走,想起我的煙雨迷蒙的磁器口,永遠的磁器口。
我已望不見它,卻知道它仍舊在重慶城西,頭微微偏著,左手輕輕挽著嘉陵江水。這個曾經的水陸碼頭,嘉陵江下游的物資集散地,民國時期變遷成的瓷器產地——它因此而得名,就如此定格在我的記憶中。
那時候我真是青春年少,一不耐煩就將書本一推,徑直出學校后門搭車去磁器口。
磁器口的大門橫立在馬路中間,敞敞亮亮的,任由各式車輛在其中來來往往。磁器口的正街從上往下,將世界剖為迥然不同的兩個:半條街住著的磁器口人,靠在時間的背后,坐在低矮的檐下,嗑著瓜子,閑聊著天,不曾看三三兩兩過往的行人一眼,他們是磁器口的昨天;走下一段陡峭的石梯,整個繁華的熱鬧的磁器口鬧市就近在眼前了。
茶館是磁器口大街上舊時的影子,店堂很小,臺下的人喝茶聊天,臺上的藝人敲敲打打,唱著我們聞所未聞的曲子。在離開重慶之前,我和朋友從茶館門前經過,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在那些黑漆漆的板凳上坐上一小會兒,突然一陣接一陣砰砰的沙啞的胡琴聲傳來,那么近那么真切,我的心被揪緊了,那一刻我仿佛頓悟了我從未聽懂的茶館里的音樂,我知道離別即將來臨。
…………
我終于離開磁器口了。盡管如此,我仍然經常想起磁器口,想起那些兜兜轉轉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回復的的大學時光,想起那些耽在磁器口里的光陰。我就這樣從青春的路口路過,來來回回地路過,直到最后一次路過,從此再也沒有回去。
(有刪改)
2.(開頭句段作用題)說說開頭段在全文結構中的作用。(4分)
答:
3.(中間句段作用題)文章第三段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答:
4.(結尾句段作用題)說說結尾一段在全文結構中的作用。(4分)
答:
題組二 綜合練(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25分)
生死之間
雷抒雁
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說:“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徹底結束生命。”是的,即使一個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殘肢還會提醒他手曾經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霧的消散,云的飄移,永遠沒有了,沒有了。
②可是,記憶沒有隨著死亡消失,每天,一進房門,你就尋找那張讓你思念、惦記,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沒有找到,你會情不自禁地喊一聲“媽媽!”然后,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還是在操勞——是在洗那些永遠洗不完的衣物,是在為孩子們做晚飯,還是在專注地看電視?可是,這一回,你的聲音沒有得到回應。房子里空蕩蕩的,她不在。看著墻上那張照片,你知道她已永遠離開了。那張一直帶給你歡樂的母親的照片,你突然發現其中竟有一縷憂傷。難道,照片也有靈性,將她對你無微不至的關懷凝聚在目光中?
③我不愿再走進母親的房間,不愿觸動她老人家下的衣物,就讓它原樣留存著,任灰塵去封存。唉,每一件遺物都是一把刀子,動一動就會刺傷那脆弱的神經。
④日子天過去,我不再流淚。誰不知道死是人生的歸宿!生,讓我們給生命打了一個結,死,便是一種解脫。妻子這樣安慰我,兒子也這樣安慰我。他們很快就從痛苦中跳出來,忙忙碌碌,快快樂樂,去干他們自己的事,好像母親的離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親的死,給他們留下的只是短暫的痛苦,并沒有留下傷口,而在我的心里,卻留下了很深的傷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著胸口,希望那傷口盡快愈合。可是很快我發現,愈合的只是皮肉,傷痕的深處無法愈合,時常會有疼痛蔓延開來。
⑤我永遠不會忘記2001年9月6日下午5時,在中國作協的會議室學習討論的過程中,我以一種近乎失態的焦灼,希望會議早點結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親的住處。快到家時,我打電話給家里,想馬上聽到母親的聲音。鈴聲空響,我希望她是到樓下散步去了。
⑥推開門,像往常一樣,我喊了一聲“媽媽”,無人應聲。我急忙走進里面的房間,看見媽媽躺在地上呻吟著。我撲過去,一把抱住她,想讓她坐起來,問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說著:“我費盡了力氣,可是坐不起來。”我看著床上被撕扯過的被單,看著母親身上揉皺的衣服,知道她掙扎過。可是一切掙扎都沒有用,母親左邊的身子已經癱瘓了,無法坐住。她痛苦,無奈,無助得像個孩子。這個曾經十分堅強的生命,怎么突然變得如此脆弱!
⑦可是,無論如何,我明白了那個下午失態的全部原因。一根無形的線——生命之線牽扯著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亂的鐘擺,失去了平衡。我以從未有過的急切,想回到媽媽的身邊。也許,只要她的手撫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視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會熄滅。僅僅兩天之后當媽媽咽下最后一口氣,永遠地離開了她生活了81年的這個世界的時候,我覺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帶走了,隨著她走了。我猜想,一個人的理論生命也許很長,它就是這樣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親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終變得短暫了。
⑧醫治心靈傷痛的處方就是“忘記”。可是,對于親人,要忘記又談何容易!只好尋求書籍,尋求哲人,讓理性的棉紗,一點一點吸干情感傷口上的鮮血。
⑨我想起了一則關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親,她抱著病逝的兒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兒子。佛說,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你的兒子死而復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沒有死過親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給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鈍了的女人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沒有帶回一粒芥菜籽。因為,世上根本沒有沒有失去過親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刪改)
5.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文章以人稱作為全文的基本敘述視角,偶爾插入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三種人稱各盡其妙,形成了相互輝映之效。
B.本文以抒情為主,綜合運用描寫、記敘等多種表達方式,細膩地刻畫了作者失去母親后備受煎熬、悲傷無法排遣的內心世界。
C.妻子和兒子很快就從痛苦中跳出來,并且勸慰“我”,可見他們對“母親”的情感不深厚,無法切身感受為人子者的喪親之痛。
D.本文在生存與死亡、疼痛與忘卻、焦慮與平靜的兩極振蕩之中,抒發了作者對親情、死亡等命題深刻而又獨特的探討和領悟。
E.本文語言風格可謂獨具特色:行文樸實平淡、不事雕琢,呈現出了返璞歸真、清淺通俗之美,同時,字里行間又流露出濃濃的情感。
6.(開頭句段作用題)文章第①段引用了一位墨西哥作家的名言“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徹底結束生命”,請分析其作用。(6分)
答:
7.(整體行文思路分析題)請根據原文內容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6分)
答:
8.(結尾句段作用題)有人認為文章最后一段“宗教故事”可以刪去,也有人認為必不可少,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答:
答案
1.①以收聽朗誦開頭,迅速切入主題,看似隨意,實則精心;②以歷史事實為依據,論述影響歷史與世事流傳的原因,緊扣主題,層層深入;③以明確魯迅文章與道義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呼應,順理成章。
2.總領下文,引出描寫對象——磁器口。
3.①照應前面的“離開重慶已有三年”,并與結尾相呼應,使全文渾然一體。②領起后文對磁器口的介紹。
4.①總結上文,照應開頭。②強化了對青春時光的懷念,表達了無法回去的痛惜之情。
5.選CE C項,“可見他們對‘母親’的情感不深厚”純屬臆測,無中生有;E項,本文的語言風格應是詩意化的,不是“清淺通俗”。
6.①引出“死亡是生命徹底的結束”的觀點,強調死亡就是消失。②與下文“記憶沒有隨著死亡消失”形成對比。(6分)
7.①先寫人會逝去,但記憶不會消失,引出母親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難以愈合的傷口;②通過追憶母親病逝,進一步抒發喪母之痛;③提出以理性化解喪親之痛的方法。(6分)
8.(示例一)不能刪去。用宗教故事作結,表明家家都曾有親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親,痛苦是人生常態,難以避免,因此要正視痛苦,用理性化解。主旨與上段作者“讓理性的棉紗,一點一點吸干情感傷口上的鮮血”的觀點吻合。并且這個故事富含哲理,寄寓深遠,能給讀者以深刻啟示。(8分)
(示例二)可以刪去。文章倒數第二段中,作者已經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喪親之痛,宗教故事只是這一觀點的一個例證而已。刪去此段,文章結尾會顯得簡潔,也可以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鮮明。(8分)
答 案:
1.這篇小說有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明線是“尖刀”從磨制到拋棄,再到反射光線使主人公被救的過程,“尖刀”貫串了文章始終;暗線是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從磨制“尖刀”到拋棄“尖刀”的過程就是主人公人性中善戰勝惡的過程。
2.小說的前半部分,人會不會殺死狗的懸念吸引著讀者;中間部分,狗會不會吃掉人的懸念吸引著讀者;最后,人和狗會是什么樣的結局的懸念吸引著讀者。作者層層設置懸念,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使讀者不得不看下去。
3.被扔掉的兇器,成為救人的工具。結尾的藝術空白,言有盡而余味無窮,有一種沖擊人心的張力,更能突出主旨。
4.答D給3分,答E給2分,答C給1分;答A、B不給分。
5.這句話是說戰爭是殘酷的。戰爭就是把戰士送上戰場,用他們的生命奪取勝利,戰士犧牲是很正常的。(4分)文中照應這句話的內容有:①營長說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②我整整一個營的兄弟啊,現在只剩下我了。(每點1分,共2分)
6.女人先是認為丈夫戰死了,她認為丈夫是強壯而勇敢的,肯定不會被俘也不會逃走;后來她非常希望丈夫成為俘虜,因為這樣才有活著的希望;接下來,她又希望丈夫逃走了,因為這樣才會保住一條命,有命了才會什么都有;最后,她認為不管丈夫是死了還是活著,給她希望就好。(6分)
7.(示例一)不多余。(2分)①這樣的情節安排更能突出女人對丈夫的深愛和思念,使小說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②使故事情節出現波瀾,豐富了小說的內容,增強了可讀性;③引出有關女人的心理的描寫,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歌頌對愛的忠貞和堅守。(每點2分)
(示例二)多余。(2分)①小說寫至“女人回到家,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她發現自己早已老去”結束,更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引人深思;②小說以“女人回到家,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她發現自己早已老去”結尾營造出了一種凄涼的氛圍,更能引起讀者對女人的同情;③女人的形象至此已展現得比較豐滿突出,小說的情節、結構也是完整的。(每點2分)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