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高考?高考改革后還會出現高考狀元嗎?
從2017年開始,各地陸續實施新高考方案,在中國高考制度史中,具有顛覆性意義。是1950年以來高考制度變革程度最激烈的一次,影響也是最深遠的。由于其方案還沒有全面實施,新高考里面隱含的各種顛覆措施還沒有發生實質性的影響。但小編已經從新高考方案里發現了若干個殘酷的教育骨牌效應。
未來的高考成績計算,依然是錄取的重要依據,但是否還存在現在這種以各科成績相加最高分,各地還有所謂的高考狀元嗎?1977年至2015年:生產2400名左右高考狀元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回顧一下中國高考狀元的簡史。
1984年,高考采取的是一張試卷考全國的模式,到1985年之后,上海開始自主命題,2002年,北京開始自主命題。
一直到2015年,全國有十余個省份自主命題,自主命題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所有科目都是自主命題,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地;二是部分科目是全國卷,部分科目是地方自主命題,如山東、河南等地。
不管是自主命題還是全國統一命題,狀元的統計是省份進行的。
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后普遍實行文理分科考試,各地一般都會出現文理科狀元。
粗略統計一下,從1977年至2015年,一共有2400左右的高考狀元。
十年前的定性:沒有科技含量的造星運動十年前,高考開始查分時,高考狀元合乎邏輯地出現了。
高考狀元最能體現高考文化的本質特征,高考狀元具有中國千年文明的基因,只不過,在當代加了定語:高考。
高考考了多少年,高考狀元的造星運動就演繹了多少年。
在我看來,高考狀元已經失去了示范的意義,高考狀元是最沒有科技含量的造星運動。
學校拿狀元妝門面,可以說,學校是這場造星運動的幕后指使者。
如果是哪所中學出了高考狀元,中學看做是光耀門庭的事情,不遺余力地宣揚,向領導邀功,請記者報道,狀元等于教學成功,等于成績,等于……對于大學而言,錄取狀元是招生競爭的一個指標,象貴人一樣把狀元搶到學校,噓寒問暖。
大學和中學這么捧所謂的狀元,社會上自然跟風,把狀元當星一樣供起來。
高考狀元訪談、視頻、照片、學習經驗……高考狀元頻繁的曝光率形成鮮明對比,后來的這些狀元都干嘛去了?相關報道很少,有的大致默默無聞起來。
我曾經讀到過一位文科狀元的自白,他說:“狀元這個頭銜沒有怎么改變我的生活,從大學到工作,我沒有比別人強多少。
”很顯然,高考狀元帶有偶然性,尤其是高考試卷改革,降低難度,如北京,取消0.2難度系數,這種偶然性更突出了,那些善于做難題的學霸們失去了優勢,實驗班的高分生沒有了做難題的機會。
這些充分證明高考狀元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具有示范的意義。
2017年之后新高考:還存在所謂的高考狀元嗎?這些都會成為高考的歷史,在新高考的環境下,還存在所謂的高考狀元嗎?從明年開始,全國大部分省份選擇國家統一命題,注意,全國統一命題,但并不是一張卷子。
也就是說各地試卷不同,高考分數各省沒有絕對的可比性。
即使出現狀元,也沒有了可比性。
先來看看新高考核心點,即考試科目為3+3,錄取取消文理。
取消了文理科,意味著傳統文理科狀元不存在了,考試科目為3+3,考試科目不一樣,如何可比?最為重要的是,選考科目的成績并不是以分數計算的,而是以A、B、C、D等級計入考生成績中,也就是說,未來高考成績是沒有總分數的,高考狀元無從談起。
英語高考成績,學生可以多次報考會考,最終以最好成績為準,英語成績也是不可比的。
實際上,全國統一高考只有語文和數學兩門科目成績,這兩門成績合計的總分對高校錄取沒有絕對參考價值。
現在,只要是高考狀元,不是北大就是被清華錄取,但新高考環境下,一個考生語文和數學總成績為北京最高,該考生英語成績最高分為80分,選考的某科等級為C,那么北大會根據語文和數學總分,錄取這個學生嗎?顯然不是絕對的。
未來新高考不會再有現在這種各科總計的成績了,高考狀元從何而來?或許會出現單科狀元,但其高考狀元的含義和現在高考狀元的含義迥然不同。
那時,我們現在的高考狀元現象真的退出高考的江湖了。
(責任編輯:盧雁明)
分享“未來高考?高考改革后還會出現高考狀元嗎?”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