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歷史:因果型選擇題解答
因果關系型選擇題在解題時需注意如下幾點:一是要正確理解有關概念的含義,如原因方面要區別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間接原因、歷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響歷史發展的各種因素。三是在做題時要準確把握題干與備選項之間的邏輯關系,弄清二者之間誰是因誰是果。四是解答此類題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時間順序的方法判斷因果關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運用基本理論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觀存在決定主觀意識,那么客觀存在就是因,主觀意識是果。類似的還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同學們利用這些基本理論就比較容易作出判斷。
因果關系型選擇題,即考查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原因和結果的選擇題。此類題的基本結構大致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題干列出了某一歷史結果,備選項中列出原因,在試題中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原因是""目的""是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時又多進行細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歷史原因""主觀原因"等;另一種是題干列出的是歷史原因,備選項列出的是結果,在試題中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影響""結果"等。
例題:
【例1】('04?江蘇)五四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運動的影響B.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響D.工人階級隊伍迅速壯大
【解題思路】五四運動作為中國近代一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其爆發是各種社會矛盾發展的產物。當時北洋軍閥處于統治地位,國內人民大眾同封建主義的矛盾尖銳,這是其爆發的根本原因。而新文化運動只是作了思想準備,十月革命的影響是外因,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對五四運動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
【答案】B
【點撥】中國近代歷次革命運動的爆發都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的結果,因此同學們在做此類題時要緊緊圍繞中國社會的兩對主要矛盾進行分析。
【例2】二戰后,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客觀原因是
A.《聯合國憲章》的約束B.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C.稱霸世界的需要D.蘇聯軍事、政治實力強大
【解題思路】此題中B、C兩項是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原因,但都屬于主觀方面的,不是客觀原因,而A項本身不符合史實。當時由于蘇聯軍事、政治實力強大,美國既要制約蘇聯,又不愿意同蘇聯進行戰爭,所以推行了冷戰政策。
【答案】D
【點撥】解答此題的關鍵是要弄清"客觀原因"這個概念,客觀原因是同主觀原因相對的,有兩種理解:一、人的因素特別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觀原因,而其它的影響歷史發展的各種歷史事件是客觀原因。二、自身的因素通稱主觀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觀原因。在此題中提到的客觀原因就是指自身以外的因素。
【例3】民國初年,我國民族工業進入了進一步發展階段,我國民族工業在這期間得以迅速發展的主要內因是
A.海外華僑競相投資辦廠
B.歐美列強在一戰期間暫時放松經濟侵略
C.各種實業團體廣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
【解題思路】題目中有兩個關鍵的限制性內容,一是民國初年,二是發展的主要內因,而在備選項中A、B兩項是外因,C項是發展的表現和結果。
【答案】D
【點撥】此題涉及事物發展的內外因問題,內因是事物自身發展方面的因素,外因是對事物發展起作用的環境因素。內因是事物發展的主要原因,而外因只起促進或阻礙作用。
【例4】明清推行的禁海閉關政策所造成的最嚴重的后果是
A.妨礙了海外貿易
B.妨礙了正常的交往,使中國土特產滯銷
C.妨礙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D.抵御了外國殖民勢力侵入
【解題思路】此題中B項"使中國土特產滯銷"不符合史實,A、C項都是禁海閉關政策的后果,但對于中國社會發展來說,妨礙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中國社會的落后,這是最嚴重的后果。
【答案】C
【點撥】此題是題干是原因、備選項是結果的試題,在歷史發展中,一個原因往往產生多個不同的結果,同學們在做題時要注意對不同的結果進行比較。此題是"最嚴重的后果",如果是"最直接的后果"則應選A項。
模擬演練:
1.造成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一成一敗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A.兩國君主的地位和權力不同
B.兩國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不同
C.兩國改革力量和封建勢力力量對比不同
D.兩次改革發生的時代和所處國際環境不同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雖有嚴重弊端,但也有客觀的積極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
A.維護了國家統一B.始終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
C.有利于抵制外來侵略D.有利于國家實力的增強
3.鴉片戰爭前我國能夠取得反侵略斗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
A.我國處于封建社會繁榮時期
B.封建統治者積極組織反對侵略,同時國力與西方差距不大
C.我國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D.西方國家軍事力量不如我國強大
4.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國,然而民主政治卻難以實現,主要原因是
A.南京臨時政府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B.舊三民主義的局限性
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不夠完善
D.缺乏徹底的革命綱領
5."一國兩制"構想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A.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B.遵循了實事求是原則
C.始終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體現了民族平等原則
6.之所以說壟斷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是因為它
A.按政府的安排進行生產,減少了盲目性
B.通過優勝劣汰實現了優化組合
C.減少了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
D.消除了競爭
7.19世紀中期,英國以"自由貿易"為旗號瘋狂進行商品輸出,其原因在于
A.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B.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形成
C.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D.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生產技術
【解析】
1.C此題中最大的干擾項是B,但"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不同"應是其根本原因,而主要原因就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直接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2.AB項的表述是錯誤的,它在封建社會衰落時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A、C、D三項是其客觀的積極作用,但在封建時代,維護國家統一是最重要的。
3.BA、D兩項的表述不準確,C項雖然符合歷史事實,但對反侵略戰爭不起重要作用。
4.B舊三民主義對于發動資產階級革命勢力進行反清斗爭起了積極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局限性,因此在革命取得一定成果后,很難將革命推向新高潮。在此題中A、C項的產生都是由舊三民主義局限性形成的,而D項是舊三民主義局限性的表現。
5.B"一國兩制"原則的提出,是以實現國家統一為前提,根據臺灣、香港、澳門的歷史以及現實的社會制度、社會生活方式提出的,是實事求是的具體體現。
6.B壟斷組織產生后,仍然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資本主義的社會基本矛盾不可能改變,同時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而壟斷組織產生后,企業規模擴大,實力增強,有利于生產技術的改進。
7.D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這是它的"自由貿易"政策的基礎和主要原因。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