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政治模擬試題及答案(4)
編輯推薦:2016年高考政治模擬試題及答案匯總
A.文化是自然產生的
B.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C.文化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
D.文化就是指語言、文字
[答案] B
[解析] 我國的象形文字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逐步發明的,因此B項符合題意;A項觀點明顯是錯誤的;C項說法不符合題意,文字屬于非意識形態的部分;D項觀點明顯錯誤。
2.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廣東人民創作了《賽龍奪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嶺南特色的經典音樂,享譽中外。這說明( )
A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B人們在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
C文化就是人類的精神產品
D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在勞動和生活中,廣東人民創作了音樂”,符合題意。說法錯誤,與材料無關。
3.在校內校外,我們要參加各種課余文化活動;回到家,我們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區的文化活動;打開電腦,一個神奇的世界就會展現在我們面前。這說明( )
A.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B.我們的生活就是文化生活
C.文化生活高于一切
D.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答案] A
[解析] B、C、D三項表述錯誤,我們的生活包括經濟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文化生活是經濟生活與政治生活的反映,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4.(2014·長沙模擬)魯迅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用手中的筆鼓舞了無數青年人參加革命,用文字為良藥治療了許多中國人麻木的心靈。人們稱贊他的文章“偉大而又悲壯,能夠挑起民族脊梁,讓迷惘轉化為自信力,引導青年人走向光明”。這說明( )
A.文化作為精神力量決定著社會的發展
B.文化作為精神力量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C.文化作為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D.文化作為精神力量是物質力量的反映
[答案] B
[解析] 魯迅的作品“治療了許多中國人麻木的心靈”“能夠挑起民族脊梁”,體現了文化作為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B項正確。文化有先進與落后、腐朽之分,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對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C項說法絕對化。A項說法錯誤,D項說法與題干無關。
5.古希臘哲學家說“人是馴化或開明的動物”“人是政治生物”;后來又有人說“人是文化的動物”;再后來又有人說“人就是人,不是動物”“人的本質是文化”。上述材料說明( )
A.文化是一種社會政治現象
B.文化和人沒有本質的差別
C.先有文化,后有人的產生
D.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
[答案] D
二、非選擇題
6.當今社會正刮起一股泛文化風潮。生活中有飲食文化、酒文化、服飾文化等,生產中有海爾文化等。更有甚者,還有專門收藏舊時代女人小鞋的“三寸金蓮文化”、研究乞丐交往的“丐幫文化”等。文化固然洋洋大觀,但“凡事套文化”的做法應如何評價?
[答案] 我們所講的“文化”是指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能體現人們的文化修養,人們的文化活動離不開物質載體。
文化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有一定的普遍性。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人們重視文化,體現了人們對文化的作用有了更多的認識。
把一切都貼上文化標簽,是文化的庸俗化。我們應積極創造和發展生產和生活中健康的、先進的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創 新 拓 展
一、選擇題
1.我們的國家之所以偉大,我們的民族之所以偉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下列屬于文化活動的是( )
A.2013年11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荷蘭首相
B.2013年7月20日,汽油、柴油價格上調
C.2013年8月31日至9月12日,第十二屆全運會在遼寧舉行
D.2013年11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動的理解。B項屬于經濟活動;A、D兩項屬于政治活動。只有C項屬于文化活動,故選C項。
2.(2014·梧州模擬) 2013年6月26日,隨著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三位航天員平安出艙,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神舟十號的成功離不開航天人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這里的“航天精神”( )
A.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B.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C.是飛天夢想轉變成現實的客觀條件
D.是自發形成的
[答案] D
[解析] “航天精神”是飛天夢想轉變成現實的主觀條件,錯誤;“航天精神”是航天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不是自發形成的,也排除。
3.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當中曾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佛教的普度眾生、一心向善、誠實守信等教義教規對構建和諧社會也有著借鑒意義。由此可見( )
A.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文化和發展文化
B.一切宗教活動都是正常的
C.文化包括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D.文化是佛教活動的派生物和附屬品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文化的特征。佛教的一些教義、教規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仍然發揮著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充分說明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人們在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B、D兩項錯誤,C項與題意無關。
4.為了節約資源,培養學生的節儉意識,我國一些地區試行教科書免費循環使用。學期結束后,教科書由學校收回,供下一個年級使用,幾年更新一次。教科書之所以可以循環使用,是因為( )
A.思想內容的存在同物質載體無關
B.思想內容的穩定要求物質載體的穩定
C.物質載體在一定范圍內的變化不影響思想內容
D.物質載體的形式決定思想內容
[答案] C
[解析] 教科書之所以可以循環使用,是因為物質載體在一定范圍內的變化不影響思想內容,而不是思想內容的穩定要求物質載體的穩定,正確答案為C項。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