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機器人兩分鐘解出高考壓軸題 你怎么看
對于高考壓軸題,即使以最優秀的高考生也得思考一些時間,然后組織好解題方法和步驟,才慢慢下手去做,綜合下來也要十幾分鐘以上,不過最近出了一款高考機器人,對于高考壓軸題來說手到擒來,兩分鐘就能解答出來,和全國百萬的高考生比,解題速度可以說是神速,對于此你怎么看?
高考機器人兩分鐘內解出壓軸題
據悉,機器人參加高考來源于“類人答題機器人項目”規劃。該項目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重大專項,集合了超過30家主要科研院校共同研發,目標是研制出能參加高考并考上重點大學的“類人答題機器人”。
從2015年科技部立項到2017年參加高考,這款高考機器人僅有兩年的“備戰”時間。根據計劃,中國的高考機器人不僅力爭2017年考上一本,還計劃在2020年考上北大、清華。
科研人員對高考機器人的數學能力非常有信心,專家表示,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核心是將老師的教學智慧和經驗轉化為機器認知。機器人能精準采集學生書寫的原始筆跡,對筆跡進行自動識別,利用構建的知識庫,及時對學生答案正誤、錯誤知識點、錯誤原因進行智能判定,將前后答題步驟進行邏輯推理證明,實現一題多解下的判定和評測,甚至是對初等數學主客觀題的自動評測。
最關鍵的是,普通學生一天做100道題,人工智能可以一天做幾萬道題。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分析人類看不出來的規律。在此前進行的測試中,“高考機器人”解答近幾年的高考北京卷,最難的一道壓軸題都能在兩分鐘之內解出。
高考機器人快速解題源自自建知識庫
數學考試題目解析規律尚且有跡可循,但是主觀性最大的作文題目,高考機器人該怎么應對呢?
對此,清華蘇研院大數據中心主任林輝給出解答,現在國內外的機器人寫作技術都日漸成熟,在美國硅谷就有一個“經濟新聞的自我報道”項目,先給機器人幾個信息關鍵詞,它會按照經典的經濟新聞模式進行整合報道,讓人完全看不出來是機器人寫的。
盡管研發者極力強調,高考機器人是通過推理來建立知識庫的,有自身的一套運算邏輯,不是大家想的那樣簡單。但此言還是逃不掉對機器人是不是“題庫”的質疑——而這跟高考的評價機制有關,以往人的經驗證明,背題庫對于參加高考是有用的,而跟人比,機器人的“背功”就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對此,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導符紅光說,高考機器人其實是人工智能水平的“試金石”,技術關鍵在語言理解和知識推理。高考機器人需要通過推理建立知識庫,而不是市面上常見的學習機儲存的題庫。“比如說,當解答雞兔同籠的試題時,高考機器人不僅需要讀題、理解,也需要掌握知識之外的常識,如雞和兔分別有幾條腿。”
專家表示,人工智能在運算、推理、存貯等方面具備超強的能力,特別是具備了自我深度學習、自我優化能力。不管是體力競賽還是智力競賽,人工智能總能與人類的頂級高手較量一番,且屢創佳績。
高考不應該是應試化 應加大創造力、想象力
有人覺得,人工智能能通過高考考上大學,是現有高考體制的悲哀。這自有其道理,高考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學生往往只需要死記硬背,就可以考取較好的成績,本應是文科所側重的創造力、想象力,在現有教育中占的比重卻微乎其微。在應試教育主導下,人工智能就能發揮出其優長,這反過來也證實了在現有教育體制下,學生不過是變成了學習機器,像沒有感情、沒有個性、沒有自主思維的機器人一樣,只需要有“儲存”標準答案與知識的能力,就能考取高分。
筆者認為,高考機器人如能成功,并非證明了教育的失敗及高考制度就真的拿學生當成了學習機器,而可能是人工智能取得了長足進步。從另一個角度看,高考是對學生十幾年學習的檢驗,高考也是一種另類的“成人禮”,我們似乎更應該證實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人類智慧,而不是把人培養成“機器人模式”。現行的高考制度已經40年了,我們應該讓高考變得更難被高考機器人攻破,如加大創造力、想象力在高考(尤其是文科考試)中的比重。
(責任編輯:商興龍)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高考機器人兩分鐘解出高考壓軸題 你怎么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