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歷史考前練習題及答案(16)(2)
11.下列關于《等待戈多》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反映了19世紀中期世界戲劇的巨大成就
B.被稱為法國近百年的第一劇作
C.1969年巴爾扎克因該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D.該劇是獨幕制
解析 A項應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C項應為貝克特,《等待戈多》是兩幕劇,故A、C、D三項皆不正確。
答案 B
12.世界文學史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三個文學流派的共同點是( )
A 都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B在創 作形式上追求完善和諧 C 都是一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反映
D 熱衷于贊揚英雄人物、塑造正面人物形象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各文學流派的文學特色。文學來源于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故正確;而現代主義文學的荒誕派戲劇沒有完整的情節,其主角多是小人物,不屬于現代主義的特點。
答案 D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 郡主(綺思夢達)沖破封建門第觀念,與仆人相戀,事情敗露后,父親暴跳如雷,將仆人關入地牢,痛罵女兒不顧身份,竟與下賤的奴仆相愛。綺思夢達卻寧死不屈,并憤然駁斥父親:“我們人類的骨肉都是用同樣的物質造成的,我們的靈魂都是天主賜給的,具備著同樣的機能,同樣的效用,同樣的德性。我們人類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區分人類的標準。”
——《十日談》
材料二 請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讓它像枯葉一樣促成新的生命!
……
讓預言的喇叭通過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喚醒吧!西風呵,
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西風頌》
材料三 葛朗臺陰森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樓梯踏級都被蟲蛀壞了,女仆差點摔了跤,他還怪她不挑結實的地方落腳;每一頓飯的面包食物、每一天要點的蠟燭,他都親自分發,一點兒不能多。
——《歐也妮·葛朗臺》
材料四 有人問過作者: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回答:“我要是知道,早就在戲里說出來了。”戈多雖未出場,但他在劇中是居于首要地位的人物,因此評論家們對他提出各種解釋,有的解釋為“上帝”,有的解釋為“死亡”。
(1)材料一體現了作者的什么主張?這反映了什么時代精神?
(2)指出材料二、三、四作品的風格特點。
(3)“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請結合材料二、三的時代背景,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認識。
解析 第(1)問可結合材料出處聯系文藝復興的相關內容理解材料,組織答案;第(2)問要聯系不同流派的特點解讀材料進行概括;第(3)問要注意聯系時代背景。
答案 (1)主張:提倡生而平等,反對封建等級觀念。時代精神:人文主義精神。
(2)材料二:浪漫主義;材料三:批判現實主義;材料四:荒誕派(或現代主義)。
(3)正確。資產階級革命后的歐洲并沒有出現啟蒙學者所描繪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好景象,人們普遍感到失望,對現實不滿導致了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興起。
14.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 恩格斯在評論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時說,“巴爾扎克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我從這里,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面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
材料二 列寧在《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中說:“他一方面是天才的藝術家。不僅創作了無與倫比的俄國生活的插圖,而且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一個發狂地信仰基督的地主。”
(1)材料一中恩格斯為什么如此評價巴爾扎克?
(2)列寧為什么稱托爾斯泰為“俄國革命的鏡子”?(舉例說明)
(3)從恩格斯和列寧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兩位作家作品的共同之處是什么?
解析 回答問題時應結合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的創作風格和作品的藝術特點來理解材料,組織答案。
答案 (1)巴爾扎克是現實主義文學大師,他的《人間喜劇》被稱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2)《戰爭與和平》通過俄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戰爭場景,把眾多人物與事件組織到一起,描寫了俄國社會的整整一個時代。
(3)都是現實主義作品,都反映了各自國家的整整一個時代的歷史。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