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高考作文里的“老腔”指什么
你可能躲過了2015年東方衛視《中國之星》里讓屏幕炸裂的華陰老腔,也成功屏蔽了2016年春晚譚維維和華陰老腔藝人表演的《華陰老腔一聲喊》,但這回你可能躲不過去了—— 沒錯,2016年北京高考大作文的題目就叫《“老腔“何以讓人震撼》。看到題目,想必大多數沒聽過老腔的考生肯定蒙圈了吧,那就跟小編一起來欣賞,作家陳忠實、中國作協副主席筆下的“老腔”。
老腔孕育于陜西華陰三河口地區,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
傳統的老腔是和皮影相結合的,只要6個人就可演唱一出讓人蕩氣回腸的戲來。一出戲由一人主唱,生末凈旦丑全擔,其他5人幫腔。主唱懷抱月琴,邊彈邊唱,還要打板打鑼和敲鼓。另一人表演皮影。其他人分別負責板胡、大號、手鑼、勾鑼、鉸子、梆子、鈴鈴和木塊擊板等。近10種樂器由5個人承擔,每個人身邊都是幾件家什,放下這個便拿起那個,搭檔配合自然是十分默契。這些古老原始的樂器能演奏出鏗鏘而悠遠的旋律,有力地烘托著老腔的唱腔。
老腔帶著一人唱滿臺吼的氣勢,帶著以木擊板的震撼,去唱征戰和剿殺,去唱犧牲和失敗,給人以蒼涼悲壯之感。老腔的演出者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們有著一種天生的本能,那就是從苦難中提取情趣。
老腔戲劇目以三國故事為最,計有《長坂坡》、《出五關》、《取西川》、《收姜維》、《定軍山》、《戰馬超》等30多本。
老腔曾經輝煌過,在明、清兩代,華陰境內有十多個班社,活躍在周邊的陜西、山西、河南一帶。現在,華陰老腔仍然代代相傳,只是有些蕭條,能表演老腔的演員。2006年,老腔被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音樂專家考證,老腔的源頭遠自西漢。華陰縣地處黃河、渭河和洛河三條河流的交匯地帶,西漢王朝在這里首開通往長安的漕運通道,張喜民家所在的村子背后即是西漢王府的一個超大糧倉遺址。船夫和碼頭勞工的號子與幫聲,逐漸演化出一種拉坡腔,推想當屬老腔最早的源頭。我對老腔形成的太過悠長的歷史略作了解,不甚用心細究,更關注它的生存危機和傳承。老腔的領班黨安華告訴我,華陰僅存這一較為拿得出手的老腔班社,而過去計不準有多少活躍在鄉村的自演自樂的或緊湊或松散的班社,究其原因,關鍵的一條是經濟效益太差,演出收入低微,不僅年輕人看不上這個行當,過去那些頗具演唱天賦的老藝人也另尋生活途徑去了。黨安華是縣文化局干部,正為老腔的后繼無人乃至斷檔而揪心。出人意料的好事不期而至,且不說在陜西當地被邀頻頻出場,自參與話劇《白鹿原》演出結束到當年年末,老腔次登上了中央電視臺“千秋華宴——2007春節戲曲晚會”的高臺,同時又受邀參加中國文聯于人民大會堂舉辦的“百花迎春”春節聯歡晚會的現場演出。緊隨其后,又赴上海、成都、深圳、香港、湖北、蘇州等省市演出;歌手任賢齊趕到華陰跟白毛老漢等人學唱老腔;韓國國家電視臺追到華陰碾峪鄉雙泉村,不惜費時一周拍攝老腔藝術專題片;不止一次到我國的香港、臺灣演出;隨國家文化部的安排,先后到日本、德國、美國獻演。我難以想象,那些聽慣了交響樂曲的歐美人的耳朵,在聽到張四季用木磚砸得長條板凳哐哐哐咣咣咣的聲響時,會是怎樣一種表情……
令人更為欣慰的是,華陰老腔活躍起來,不僅重新組織起不少演出班社,許多具備演出天資的年輕人也亮開了嗓子,黨安華、白毛老漢們不再擔心斷檔的事了……生活原本不可或缺老腔的腔兒。
(責任編輯:商興龍)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