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錄取進行時:拆穿6大騙局
高考錄取期間,每一年都有不法分子打著各種旗號去行騙,有著各種辦法去幫助去幫助考生進入高校,那么今天育路網小編就根據資料,給各位考生總結一下高考常見的騙局有哪些,這些騙局怎么拆除,希望對各位考生和家長有一個警示,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軍校指標”一抓一把?
騙局:
近幾年,社會上有些不法人員,謊稱掌握軍事院校或國防生“內部招生指標”,向考生家長詐取錢財。
拆穿:
軍隊院校招生在教育部和軍委訓練管理部統一領導下,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考試委員會和軍隊院校招生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按照“院校負責、招辦監督”的原則實施錄取工作。教育部和軍委政治工作部、軍委訓練管理部聯合下達軍隊院校招生計劃,軍隊各大單位招生主管部門負責所屬院校及省軍區(警備區、衛戍區,下同)招生工作的組織和管理,各招生院校負責招生宣傳和錄取,各省軍區負責組織政治考核、面試和軍檢。軍隊院校招生工作,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遠程網上錄取。
軍事院校和國防生招生計劃向社會公開發布,沒有所謂的“內部招生指標”。繳納費用即可辦理入學的謊言不可信。在北京地區,軍校和國防生是在本科提前批A段錄取。如之后還有人聲稱組織招生錄取,肯定是詐騙行為。遇到上述情況,考生和家長要向當地招生部門和有關院校反映并報警。
征集志愿還要交錢?
騙局:
一些詐騙分子會打著征集志愿(或稱“補錄”)的旗號行騙,聲稱考生“只要交錢,就能被錄取”。
拆穿:
北京市順義區高招辦副主任鮑文表示,招生學校在錄取期間會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和各省市招生政策,全面執行并推進“陽光工程”,落實以“十公開” 為主要內容的信息公開制度,嚴格執行“六不準”、“十嚴禁”、“26個不得”等規定。錄取期間,北京市按考生已填報志愿錄取結束時,如當前批次高校招生計劃未完成,將根據情況征集考生志愿。各批次征集志愿填報及錄取均在下一批次錄取開始前進行。每次征集志愿時間較短,考生要隨時關注北京教育考試院網站,一旦錯過將無法填報。
參加征集志愿的院校及專業信息、條件要求會及時通過正規途徑統一發布。任何團體或個人都無法通過交錢占有“補錄”名額。
定向招生定向交費?
騙局:
一些騙子利用國家定向招生政策,欺騙考生和家長,吹噓可以弄到某大學定向招生計劃,保證錄取,公開喊價,收取所謂“定向費”,以詐取家長錢財。
拆穿:
首都醫科大學招生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華表示,部分高校定向招生計劃已向社會公布,其招生錄取辦法嚴格按照教育部和省市的規定執行,不會收取與定向招生掛鉤的任何費用。如為解決北京地區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缺乏的問題,首醫大受北京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委托,為北京郊區招收五年制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專業本科定向班、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專科定向班。定向班面向定向單位所在區戶籍的考生,不能跨區報考,只錄取有專業志愿的考生。專科定向班中山區、半山區定向生要為農村戶籍的考生。因此,沒有填報定向班志愿的考生莫輕信花錢能上定向班的謊言。
分數不夠拿錢來湊?
騙局:
去年,小李等20多名考生因為高考成績不理想,遇到聲稱可以幫忙花錢低分進名校的蔣某,于是每人交15萬至20萬元就讀某南方“知名大學”。上學期間,小李雖與其他學生一起上課、參加活動,但不會被老師點名,考試時也單獨考,名字不會出現在全班成績排名表中。小李提出質疑,被蔣某用“你們是花錢進來的,肯定和普通生會有區別”搪塞了過去。直到畢業時,小李才發現自己沒有學籍,更不會有畢業證書。
拆穿:
北京科技大學招辦老師王進提醒,不法分子用“花錢抵分”行騙,往往是抓住考生和家長迫切希望被錄取的心理。高校錄取有著嚴格的規范和程序,任何人不能違規操縱。錄取時,北京教育考試院高招辦嚴格按批次、按各校招生計劃數的一定比例,從高分到低分投檔,不會“低分高投”。分數不夠,不能“花錢上大學”。考生和家長不要信所謂“能人”散布的以錢換分言論,謹防上當受騙。最終的錄取結果以北京教育考試院、各高校官方網站查詢為準。收到通知書時,考生也要注意鑒別真偽。
內部關系特殊解決?
騙局:
陸先生的兒子成績一直不理想。去年3月,他認識了自稱是某軍官學院團級干部的周某。周某表示有渠道讓陸先生的兒子進入某大學讀書,但需要錢打點。對此,陸先生深信不疑,將12.5萬元交給周某。錢剛交出不久,周某就“升官”到另一所高校工作,又表示可以讓陸先生的兒子上更好的大學。之后,周某又以面試、體檢、蓋章需花錢打點為由,再次騙取陸先生31.5萬元。高考結束后,陸先生的兒子并沒被該校錄取。這時,他才發現上當受騙。
拆穿: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招辦副主任馮杰梅表示,以內部指標、定向招生等為名的高考招生詐騙,是最近幾年家長遇到比較常見的詐騙方式。考生和家長要盡量通過正規渠道查詢錄取的相關消息。如果遇到有人說能提前獲取招錄信息、利用“特殊關系”拿到“內部指標”,千萬不要輕信。高校所有的招生工作都是公開公正的,不會出現招生人員索取錢財的情況。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嚴格執行招生政策規定和招生計劃,嚴格執行“26個不得”招生工作禁令。其中,第20條規定:不得在錄取工作結束前以各種方式向考生違規承諾錄取或以“簽訂預錄取協議”“新生高額獎學金”“入校后重新選擇專業”等方式惡性搶奪生源。第21條規定:不得向中學、考生及家長收取禮金、禮品、有價證券或與招生掛鉤的任何費用。
考生、家長要通過省級教育考試部門及各高校公布的指定方式,查詢相關錄取結果,以免上當受騙。
“學歷性質”混淆視聽
騙局:
近些年來每到錄取季,社會上總有一些不法分子、中介或個別高等教育機構故意混淆成人高考、自學考試、網絡教育與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學歷性質以及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的區別,以自考助學班、網絡教育班這類補習機構的辦學等同于普通高校招生考試錄取為名,蒙騙落榜考生及家長。
拆穿:
門頭溝區考試中心高招辦主任楊景全表示,雖然高考是進入高校深造的主要渠道,但進入大學學習有多種途徑,比如:成人高等教育、遠程網絡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社會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抓住部分落榜考生迫切圓夢的心理,故意混淆普通高校招生與自學考試、成人高考、網絡教育等招生類型的區別,以自考助學班、網絡教育班這類補習機構的辦學等同于普通高校招生考試錄取為名,騙取考生和家長的信任。
錄取階段,考生和家長要從正規渠道詳細了解錄取信息,不要輕信他人忽悠,避免落入混淆辦學類型欺詐的圈套。
小編提醒:每年都有不法分子,在這段時間利用各位家長的不安心理給各位家長和考生下套與行騙,所以報考需謹慎,不要輕信一些不是正規網站和人員的虛假消息,最后,小編祝你高考后報考到一個心儀的專業。
(責任編輯:孫龍)
分享“2016高考錄取進行時:拆穿6大騙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