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改高考志愿多受利益驅動
近日,“山東膠州考生志愿被篡改”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最終被篡改者常升被陜西師范大學恢復志愿增加計劃錄取。
隨后,山東單縣再次爆出高考志愿被篡改事件,目前涉嫌篡改者已被刑事拘留。
梳理發現,近年來,高考志愿被篡改事件屢屢發生,其中既有個別教師為謀取利益,修改考生志愿;也有同窗好友出于個人目的,修改同學志愿;甚至還有社會人員利用黑客技術,破解志愿填報系統,修改志愿的例子。
2013年,河北29名考生志愿被篡改。閆某就職于石家莊某公司,負責為某職業學院招生。為多賺提成,閆某利用其在宣傳某職業學院時搜集到的一些考生考號及登錄密碼,擅自篡改了29名考生的報考志愿。
2014年,江西3名高考生志愿被篡改。彭澤縣二中老師汪鋒華也以代管名義獲得了學生的密碼,汪鋒華稱是因“要查看學生是否漏報志愿”而代為學生保管密碼。篡改學生志愿也是他所為,原因是“考慮到考生分數情況,報考第二志愿學校更容易被錄取”。據報道,這起事件很可能與某些高職院校爭搶生源有關,高職院校往往通過給回扣吸引高中教師介紹生源。
“從目前發生的這些案件看,篡改的主體無外乎兩類,一類是具有直接關系的老師,一類是知悉登錄信息的學生,背后都有一定的利益。”山東省社科院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于向陽在接受《法制日報》采訪時說,在高考志愿填報階段,老師提供適當建議是好事,但決不能一手包辦,決定權應當在學生手中,“招生機構及學校應當切實加大宣傳力度,讓這種意識深入老師與學生心中”。
對于高考志愿網絡填報系統,于向陽表示:“可適當增加技術安全保障措施,比如強制修改初始密碼,增加電話提醒、短信驗證或者手機掃碼登錄等功能。”
在這些考生志愿被篡改事件中,一定程度上源于考生自身原因,于向陽建議,考生應切實增強保密意識,嚴防密碼被他人竊取。
(責任編輯:孫龍)
分享“篡改高考志愿多受利益驅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