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錄取配額制如何更公平
近日,盤古智庫研究員楊曉晨在長沙圍繞高考制度改革問題作了一場專題報告。在他看來,高考公平問題,本質上反映的仍是教育資源如何分配的問題,各高校在各省份的錄取名額,跟地方的投入有明顯的正比關系。
“盡管高考錄取無法實現絕對公平,但可以更加公平。”楊曉晨接受湘聲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推動教育走向公平的最佳選擇,是從教育管理層分享決策邏輯和決策依據開始,對當前制度進行邊際調整。
教育投入影響高考錄取率
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各省份高考錄取率的差距正在被有計劃地縮小。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在今年實施了普通高校生源計劃跨省存量安排的宏觀引導,意在進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份的生源計劃。
“事實上,總體高考錄取率已經失去了橫向比較的意義。”楊曉晨認為,1977年恢復高考時,全國高考錄取率僅為4.8%。但多年以來的擴招,使得如今各省份高考錄取率普遍在80%以上。“一本錄取率及‘985’、‘211’重點高校的錄取率,才是衡量各省份配額差異更重要的指標。”
“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重點高校錄取率,明顯高于其他地方,這是社會對高考公平提出的主要質疑之一。”楊曉晨認為,高招名額分配機制的透明度較低,素來飽受社會詬病,而教育部門對各省份配額依據的解釋是,“主要根據各省高考報名人數、高校辦學條件等因素,綜合測算提出各省的招生計劃安排建議,與國家發改委研究后確定”。
一組圖表顯示:北京、天津、上海的普通高中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投入為全國前三,亦占據了一本錄取率前3名。西藏、新疆、青海、內蒙古等西部省份,雖然發達程度遠不及江蘇、浙江等東部省份,但二者生均投入處于同等水平,重點高校升學率亦處于同等水平。而河南、甘肅、貴州、四川等地生均教育投入較少,對應重點高校錄取率也處于較低水平。
該圖表中有一組反映湖南情況的數據:湖南2014年普通高中的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在各省中排名第27位,2014年一本錄取率居第13名,2015年的“985”高校錄取率居第17名。
“從這份各省一本錄取率排名與生均教育事業費排名對比表來看,湖南的重點高校錄取率略有逆襲,但很明顯的是,湖南對普通高中的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的投入,在全國排名非常靠后。由此可見湖南加大教育經費投入還有很大的空間。”楊曉晨說。
通過梳理公開數據,楊曉晨等研究人員試圖探究現象背后的邏輯:各省份對教育經費的自主投入力度存在顯著差異,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重點高校錄取率的省際差異。“由此可見,當前高考錄取實現省際公平的主要邏輯,是按各地生均教育投入分配名額比例。這種邏輯體現了‘多投多得’的相對公平。”
楊曉晨認為,從這個角度看,重點高校錄取率偏低的省份,至少暴露了生均投入相對不足的短板。適當加大教育投入,讓本省學子能夠享有更高水準的基礎教育,不失為一種改善途徑。
教育資源爭奪變為購房比拼
各省份內部由于教育資源極不均衡,高考錄取率也存在差異。
楊曉晨說,在北京市2016年高考中,海淀區和西城區幾乎包攬了全市650分以上考生的80%。海淀區考生總數占全市約20%,文科600分以上考生占全市32.15%,理科600分以上考生占40.08%,理科700分以上考生占75%。
“由于學生跨區流動比例較低,造成教育體系形成較強的區域一貫性。家長想爭取重點高中的機會,需要從小學開始準備。”楊曉晨說,“好學校比以前更加難進”是由此帶來的普遍微觀感受。在教育資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家庭財力正在指引著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方向。
“根據現行政策,擁有學區房是小學入學最重要的標準,其次才是戶口。”楊曉晨說,相比普通住宅,北京學區房市場整體溢價率已經超過30%。“入學標準地產化,使得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演變為高價學區房購買能力的比拼。”
“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以教育作為核心競爭力之一,教育資源分布尚且如此不均,全國其他地區情況可見一斑。”楊曉晨說,從總體趨勢上看,優質教育資源比過去更加集中。
“從北京的例子可見,當前高考錄取實現省內公平的主要邏輯,是按照占有教育資源的能力決定名額分配比例。‘價高者得’已經成為分配省內優質教育資源的最重要法則。”楊曉晨認為,這一邏輯鏈條使得學區房的重要程度空前提升,也造就了如今高度地產化的教育資源分配機制。
高考錄取制度如何改革
目前,省際與省內這種所謂的“多投多得”、“價高者得”的相對公平,與大眾心目中的絕對公平相距甚遠,理論上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如何改變現狀?楊曉晨認為,現行分省配額制度由來已久,路徑依賴使其形成了高效的執行體系,其他制度均與之相配,改革成本較大。
此外,與現行制度相比,潛在可選制度能否加速社會發展尚缺乏有力論證,從而在改革方向和改革動力方面,難以形成普遍共識。而當下的分配現狀是各方力量長期博弈的結果,話語權已在博弈中充分體現。
如果不考慮改革成本,我們能否找到公平的高考錄取制度?楊曉晨列出幾種被社會公眾討論較多的高考錄取制度選擇,這些制度貌似優于現行制度,但本質上僅僅是更換了受益群體。
“在沒有明確證據證明采取其他分配制度帶來的收益,顯著高于改革成本時,對當前制度進行‘邊際調整’可能才是最優選擇。”楊曉晨建議,為實現省際間公平,可著力盡快拉平教育投入的差距,使各省份學生都能得到盡量平等的基礎教育;而實現省內公平,可盡量改變當前教育資源分配地產化的趨勢,建立優秀教師輪動機制,平衡區域內教育資源。
(責任編輯:盧雁明)
分享“高考錄取配額制如何更公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