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錄取生棄學浪費資源空余名額可否再補錄
快開學了,高考錄取生們都在準備入學的行裝,可也有一部分高考錄取生放棄了高考錄取。據《四川日報》報道,記者日前從四川省教育考試院獲悉,每年都有一些考生被錄取后因為各種原因不報到入學,在個別批次、個別院校這部分考生數量還不少。考生棄學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想復讀考更高層次大學、被不理想的大學或專業錄取、想出國留學或家庭經濟條件差等。有人說放棄高考錄取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但也有人指出它給社會帶來了一些麻煩和損失,尤其是讓其他考生補充不進來,是一種不公。
一方面,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錄取比例日益提高,催生了考生在高考錄取中的“議價”意識和能力。以前,只有學校挑學生,現在,學生也可以對學校說不,可以自由地選擇就讀或者棄讀。另一方面,大學生源的逐年減少,也進一步使高考招生逐步由“供方市場”過渡到“需方市場”,給考生更大的選擇余地。可以預見,隨著高考錄取率的進一步提高和選擇空間的增大,大學新生“棄學”的現象將會越來越普遍,并逐步從過去的二、三流大學新生“棄學”擴展到國內一流重點大學的新生“棄學”。事實上,近年來許多省份在錄取過程中,已經出現大量二三批次學校普遍報考不足、生源缺額較大,最終依靠調劑錄取才能勉強錄滿的現象。
從這個角度來說,高考錄取生“棄學”,的確標志著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學生有自己的選擇沒錯,但他們的行為客觀上造成了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他們被錄取了就占用了學位,而他們的“棄學”所空出的學位并不能給其他未被錄取的考生使用,對其他有就讀意愿的考生造成不公平。記者認為,新生“棄學”造成的高等教育資源浪費和高考招生錄取不公,主要責任不在“棄學”考生,而是由我國高考招生制度的缺陷造成的,因此,有必要改革相應的錄取制度。
雖然教育部門不能左右考生及家長的判斷和選擇,但可以設計嚴密合理的填報志愿制度,比如把空出的名額再進行一次補錄,既不浪費學校的招生指標,也不影響后面考生的錄取機會。同時,考生在報考之前,也最好慎重考慮自己的追求和人生規劃,不要盲目跟風以免耽誤深造的時機。對于只是因為經濟原因想放棄報到的考生,其實,很多高校針對貧困考生開設有綠色通道,先入學,再通過獎、貸、助、補、減等資助政策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國家在高等教育階段也已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包括高校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師范生免費教育、勤工儉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責任編輯:盧雁明)
分享“高考錄取生棄學浪費資源空余名額可否再補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