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雞西:農村教育躍“云端”
當看到今年開學后的學生人數時,黑龍江省虎林市寶東中學校長李福山有點意料之中的“小驚喜”。因為,這已經是這所地處邊境的農村學校學生連續第8年回流了。
“只要輕點鼠標,北上廣的優質教育資源都能看到,我們與他們并沒有距離。”李福山笑著道出了學生回流的“秘密”。得益于教育信息化,這樣的情況正在雞西市很多學校發生。
雞西地處祖國東北邊陲,虎林等幾個縣市一字排開,全部與俄羅斯接壤。在這樣一個偏遠的邊疆地區,距離,曾是雞西教育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在雞西有這樣一個“反常”現象:越是農村學校,對教育信息化的渴求越強;越是靠近邊境的學校,對教育發展的積極性越高。
“但在邊疆地區,發展教育信息化的困難更大。”雞西市教育局局長俞景福說,人財物都缺少。
“相比于錢,應用更難”。曾在農村學校做過多年教師的俞景福深知,如何改變觀念、讓技術真正融入課堂、實行量化考核等這些更深層次的應用問題更難。
雞西教育人給出的答案是:分層培訓、分類指導、分級考核。
“分層培訓,首選就是局長。”雞西市信息中心主任何心說。
2014年11月,雞西市首期教育行政干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班開班,包括俞景福在內的所有教育局領導連續5周帶領市教育局機關全體人員和各區教育局一把手參加教育信息化培訓。隨后,校長、教導主任、名師、信息技術管理員、普通教師等群體的培訓,信息化指導能力、應用服務能力、教學應用能力等分類別的培訓,也大規模開展起來。
對培訓的授課者,雞西也不只是盯著專家。而是把更多目光投向了身邊各個層面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典型代表。年屆退休的老教師、農村一線的校長、學生中的信息化“小達人”等,都被請上了講臺。教育局長當“學生”,坐在下面聽課;農村一線教師和學生成了“老師”,站在講臺上講課。
“集中培訓后,教師會遇到很多問題,因此我們要做好信息化應用的‘售后服務’。”雞西市教育局副局長姜長松說,要讓任何一名教師遇到任何一個關于信息化的問題,都能在第一時間找到相應的小組和相應的解答人。
雞西市教育局成立了市、縣(市)區、校三級協調推進組、技術指導組、教研協作組、資源開發組、評價考核組等5個常態分類指導小組,覆蓋面達到100%,活躍在雞西教育信息化一線。
信息化應用得好不好?考核成了關鍵。雞西采取分層考核的方法,把考核對象分成縣(市)區和學校,教育行政干部、校長和教科研人員,教師三層,每月進行一次督導檢查,年終累計得分生成考核等級,并進行通報。
在以應用為重心的思想指引下,近幾年,雞西教育人對教育信息化經歷了由被動應對到主動應用、由簡單使用到深度融合的變化。
在數梁中學,所有一線教師共分成22個教育信息化小組,每個小組各出4人分別參加學校4個課題主研團隊,這4人再帶領本組教師參研這4個課題,形成了“以課題研究牽動信息化應用,以課題研究骨干帶動教師全員跟進”的推進模式。
在密山實驗小學,每個班級、功能室、辦公室和教師、學生,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二維碼,可以隨時隨地掃碼進入,查看相關信息、個人動態,學校成了一所開放的“云學校”。
如今,在雞西,每天每所學校都有一節優質課在“高清錄播教室”被錄播上傳,全市所有教師的教案、學案、課件和練習題全部被搬上云空間,教學實現公開化、可視化;“網絡學習空間主題教研”“學科會診指導”“網上示范課”“網上協作研討”“網絡專題討論”等活動定期開展,網絡教研實現人人通;德育工作從墻上的口號,變成了家長網絡空間中的一張張掃地擦桌子的照片,家校合作沒了死角。
(責任編輯:盧雁明)
分享“黑龍江雞西:農村教育躍“云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