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地理會考復習資料
地理會考復習資料:旅游資源的特性
(一)多樣性
自然——多姿多彩的自然事物、變化萬千的自然現象等
人文——豐富的文化遺產、千差萬別的生產和生活活動
(二)非凡性
在同類中,具有非凡特點的事物或者現象,才能成為旅游資源。非凡性越突出,對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價值也就越高。
(三)可創造性:指人文景觀
歷史——如北京故宮。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跡,都是人類當時根據不同的目的建設和創造的,只是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和發展,它們才具有旅游資源的價值和功能。
現在——如深圳的"錦繡中華"。50年代以來隨著旅游業在世界范圍的迅速發展,人們根據旅游者的心理和需要,更加主動地、有意識地人工建設和創造了大量的旅游資源。
(四)長存性
許多旅游資源與地球、人類社會同始終,具有長存的生命力。理論上說,旅游資源的使用是無消耗性的,可以反復使用,并且使用次數越多,其價值越大。
不同性質的旅游資源還具有不同的特點。例如:自然景觀具有季節性、地域性;人文景觀具有可變異性、可移動性等。
2016地理會考復習資料:生產力發展與三大產業結構的變化
人類的整個歷史,就是不斷適應和改造自然,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變革的歷史。第一產業指農業,是人類最早利用自然資源發展起來的產業部門。對于第一產業中的“第一”,還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理解:①第一產業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吃飯問題;②第一產業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形成發展的基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農業人口所占比重大,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大,就是因為這些國家生產力低下,農業落后。
生產力發展具有臺階式突變發展和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特點,這種特點與科技進步密切相關。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三大產業的分異,并且主要是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了三大產業結構的變化。在學習三大產業結構變化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上的差異時,不要死記硬背有關內容,要聯系我國近幾十年產業結構變化進行理解,并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我國近些年來大批農民進城,正是我國產業部門結構發生變化的表現。
例:幾十年前,我國最大的難題是解決吃飯問題,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平均每4個農民才能養活1個人,買食品用糧票,糧食屬于最緊張的物資。近幾十年,在科學技術等因素的推動下,生產力水平提高,糧食產量大增,農村出現大批剩余勞動力,這些勞動力轉移到其他產業,促進其他產業發展,產業結構也隨之變化。1979年,我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為31.9%,1994年則下降到了18.8%;1979年,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為20.6%,1994年則上升到了32.8%。
地理會考復習資料: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因素
“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因素”涉及一些地理基本理論,學習這些基本理論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有關文字,而是要在理解這些理論的基礎上去認識和分析工業布局的現象,初步進行簡單的工業布局設計。在學習時,一定要注意聯系工業布局的實例。
實例1:各影響因素對工業布局影響的實例。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地理位置和運輸條件、協作條件、技術條件、人口和勞動力條件,這些條件對工業布局產生怎樣的影響。如我國京津唐地區水資源緊張,在這里就不宜布局高耗水工業部門;石油資源的分布基本上決定了石油開采工業的分布;勞動力資源豐富并且廉價的地區吸引了紡織工業等勞動密集型工業。
實例2:具體工業部門布局時要考慮哪些因素的實例。對任何一個工業部門的布局,各種因素都起著作用,要進行綜合分析。在學習中要引起注意的是,課本中在某一影響因素里面舉出了實例,但決不能理解為這個布局實例只受一種因素影響。但是,不同的工業部門對工業布局的要求還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就出現下列兩個層次的實例:①單一的。如分析影響甘蔗制糖工業的首要因素是什么。②多項的。如鋼鐵工業布局要考慮哪些因素。
實例3:對某一地區工業布局條件分析的實例。如武漢布局鋼鐵工業條件分析,北京市布局電子工業條件分析,滬寧杭工業區形成條件分析,魯爾工業區形成條件分析。這類分析是綜合性的,既要考慮影響工業布局的各個因素,又要考慮該區域的各項地理條件。在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運用工業布局理論對有關地區工業布局條件的分析。
地理會考復習資料:自然資源(能源)和城市的關系
1、聯系:
①城市靠近河湖和礦產地;
②當城市街道與子午線在30到60度角時,兩側建筑物才有充足光照。
2、存在的問題:
①北方城市因缺水而濫取地下水,導致地面下沉;
②礦產枯竭致城市衰落;
③城市污水多。
3、應采取的措施
節水、嚴禁濫取地下水和污染水,跨流域調水、雨季回灌地下漏斗區。
4、運用的相關基礎知識點
①世界和我國的煤城、油城、鋼城等的分布;
②世界和我國水資源分布及成因。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2015地理會考復習資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