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必修五記念劉和珍君知識點(蘇教版)
語文是學習其它科的基礎,以下是高三語文必修五記念劉和珍君知識點,希望可以解決您所遇到的相關問題。
1、既然作者反復強調”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為什么又說“我實在無話可說”?
明確:①青年的血:艱于呼吸視聽;②文人學者:悲哀出離憤怒。這樣寫既揭露了的敵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現了作家的憤怒和悲痛。
2、文章開頭作者如此鄭重其事的說明本文的寫作時間“中華民國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
明確:含有揭露和諷刺意味。中華民國并非人民的民國,而是屠殺人民的機器。
3、“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們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
明確:“它們”指反動派 。“快意于我的苦痛”實際是警告反動派別高興的太早,總有血債必將血償!
4、“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慘淡的人生”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別指什么人?
明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慘淡的人生”指反動派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別指看到黑暗現實,哀痛于國家和人民而無力改變的人和敢于正視黑暗現實,為國為民敢于斗爭敢于犧牲的人。
5、解讀“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段話。
明確: a、“慘象”指反動軍閥的血腥鎮壓;“流言”指御用文人的無恥誣蔑。這兩個詞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有形的刀槍加上無形的刀槍,這就是中國式的專制統治,這就是中國式的白色恐怖!正是這野蠻而嚴密的專制統治,使得我們的民族逐漸消亡,以致“默無聲息”了。
b、“沉默”有兩種含義、兩種結果:一是“爆發”,沉默的過程是積蓄力量的過程,是爆發的先兆;一是“滅亡”,甘受壓迫,國家、民族更加衰頹下去。作者選用選擇復句,啟示人們:事情已到了盡頭,對中外反動派說什么也沒用,必須起來斗爭,表明了作者的斗爭意志和殷切期望。
6、解讀“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這段話。
明確:
a、句中的“這”指代“三個女子的從容”;第二句中的“這幾縷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殺。
b、“偉大”一詞有 “贊頌”說與 “反語”說。持“贊頌”說的認為這一部分的中心是贊頌劉和珍等愛國青年沉勇友愛、臨危不懼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當… 的時候”這一介賓短語使用并不恰當,用了這個介賓短語使句子成了無主句,如刪去,就不難理解“這”指代前一句,側重點是“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驚心動魄的偉大”是贊頌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為和不怕犧牲的精神。 持“反語”說的認為這是諷刺執政府對愛國青年的攢射,這樣也就能與下文的“偉績”、“武功”等反語相協調一致。
c、“文明”“偉績”“武功”部運用了反語的手法。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贊頌三個女子臨危不懼、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揭露殺人者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作者萬分悲憤的心情。
7、解讀“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這段話。
明確:句中的“中國人”是指反動的統治者。魯迅一向把敵人看得很壞,認為“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他們都不會錯。“然而”一轉,指出段政府這一次壞到連作者都懷疑了——陰險狠毒之甚真是壞出了格。
8、說到請愿的意義,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贊揚,而魯迅對徒手請愿是什么態度?你怎樣理解?
明確:不贊成,應改變斗爭方式――
“大量的木材”喻指代價巨大的流血斗爭;“其中”指流血斗爭。作者用煤的形成來比喻犧牲巨大才換來了社會的一點進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闡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前進一小步,而且“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意在告訴國民認清反動統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訓,改變戰斗方法。
9、作者引用陶淵明的詩,用意何在?
明確:作者認為盡管請愿收效甚微,但對社會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勇士們的鮮血不會白流。
10、作者是怎樣評價烈士死難的意義的?
明確:a、高度贊頌——
“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
這是個單句,主語是“事實”,謂語是“為”,賓語是“明證”。作者通過這一單句高度評價了烈士死難的意義,謳歌了劉和珍等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
b、將來意義——
“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明確:①這個并列復句,十分恰當地評價了“三·一八”死難烈士對于將來的意義。盡管,在這“并非人間”的世上活著的,有許多是“茍活者”,但即使是“茍活者”,也將從壯烈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將越來越多,先驅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堅定地去斗爭、前進。
②“茍活者”首先是說自己,因為魯迅先生嚴于解剖自己,同時也是為映襯劉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茍活者”也說那些不敢斗爭,暫得偷生的“庸人”,魯迅先生希望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來戰斗,這也是戰斗的號召
11、文后作者又說“嗚呼,我說不出話,”作者明明說了這么多,怎么又說說不出話呢?明確:在此,表達了作者無盡的悲憤和深深地歉意。
主題
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其實是對“三·一八”慘案的述評。作者的筆觸涉及到三類人:反動勢力、愛國青年和處在中間狀態的所謂的“庸人”。他憤怒地控訴段政府虐殺愛國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無恥的流言,無比沉痛地悼念劉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獻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誡愛國青年要注意斗爭的方式,另一方面頌揚“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勇毅,激勵人們“更奮然前行”。高度表現了一代偉大作者愛憎分明的態度和深邃獨到的思想,能夠激發我們青年的愛國熱情。
(責任編輯:郭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