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
2016年9月27日,《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6-2020年)》正式發布。“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將實施擴大幼兒園學位,實施新中考、新高考,支持在京高校向郊區、京外轉移疏解,壓縮市屬高校、中職院校京外招生規模等措施,2020年,全市將實現教育現代化。
“以租代建”增幼兒園學位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將通過新建改擴建、以租代建等方式建設一批公辦幼兒園或普惠性民辦園,不斷提升幼兒園辦園條件,構建以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園為主體、公辦民辦并舉的學前教育服務網絡。
在入園壓力大、土地資源緊張的中心城區及城鄉結合部地區,建設一批學前教育社區辦園點,努力滿足常住適齡兒童入園需求。
此外,還將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投入、社會舉辦者投入和家庭合理分擔成本的學前教育運行保障機制,繼續加大對公辦園運行保障的投入力度,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多形式辦園,農村地區實施以財政為主的投入方式。
中高考考生將可“選考”
2020年,北京市將基本建立符合首都實際的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
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將堅持免試就近入學,積極推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優質高中招生名額統籌分配辦法將不斷完善,實現每所初中校學生升入優質高中的機會基本均等。中考招生政策加大向高中資源比較短缺的區域和一般初中傾斜力度。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完善綜合素質評價辦法,探索普通高等院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改革高考考試內容與形式,擴大本科農村專項招生計劃,穩步調整高考錄取批次,減少和規范招生加分項目。加快推進高職分類考試,逐步提高分類錄取比例,探索職業院校招收初中畢業生改革試驗等。
2018年,北京市將實施新中考,文化課考試科目由5門變9門,除語文、數學、外語必考外,考生還可從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學科目中選考三門。2020年實施新高考,高考不再分文理,考試科目從“3+X”變成“3+3”,三門統考,三門選考。明年高招起,三本批次并入本科二批。
目前,北京市正制定完善全市初中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高等職業教育分類考試、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京接受義務教育后升學等方面的具體實施辦法和年度工作方案。
市屬高校壓縮京外招生規模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不再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規模,不再新設立或新升格普通高等學校,高等教育學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積。城六區高等教育不再校內擴建。不再擴大普通高等學校成人教育、網絡教育、自考助學的面授教育規模。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屬高校通過整體搬遷、辦分校、聯合辦學等多種方式向郊區或河北、天津轉移疏解;推進良鄉、沙河高教園區建設,支持入駐高校本科生基本教學功能和部分實驗室遷入;老校區向研究生培養基地、研發創新基地和重要智庫轉型。北京市還將壓縮市屬高校京外招生人數,普通高校不再新增招收京外生源的成人教育機構和辦學功能。
按照規劃,北京市將不再擴大中等職業學校教育辦學規模。有序推動職業教育學校發展重心向河北轉移,鼓勵中等職業學校在河北獨立或合作發展。同時,北京市壓縮中等職業學校京外招生人數。
鞏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入學,化解向中心城區流動的壓力。嚴格規范義務教育階段非北京市戶籍適齡兒童入學工作,堅持“五證”審核。支持民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遠郊區辦學,接收非北京市戶籍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
提高鄉村教師待遇
按現在的編制標準,2019年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缺口將達到2.8萬人。遠郊區教師存在缺編人數多、結構性缺編、隊伍不穩定等問題。
為改善這種狀況,“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將實施中小學干部、教師培訓計劃,突出市級高端培訓和鄉村教師培訓。實施“首都名師、名校長(園長)、教育家培養計劃”“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發展計劃”“學科教研組長培訓計劃”“培訓者培訓計劃”和“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各級政府將建立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機制。一方面完善教師績效工資,探索按崗位、任務、業績確定報酬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調整績效工資結構,提高績效工資的激勵作用。另一方面完善鄉村教師工資、職務聘任等傾斜政策和津貼補貼制度,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幫助鄉村教師解決工作和生活困難。
(責任編輯:劉洋)
分享“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