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3最全期末知識點匯總(2)
地理必修3 最全期末知識點匯總(四)
1、農業發展
[答題思路]
關于農業的考點大致包括四類:①農業生產類型的空間布局(重點記憶美國和我國東北地區,書本P63--65);②農業發展條件對比和分析(答題方法第1頁已作介紹)
③農業發展策略
確定發展策略的核心思想就八個字“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首先立足試題材料,分析試題考查區
域可能存在的氣候類型和地貌類型,再根據不同的氣候類型區和地貌類型區確定相應的農業生產類型,如:河口三角洲、寬敞河谷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區,一般發展耕作農業;高原及降水較少的平原區,一般發展畜牧業;山地丘陵,一般發展林業和特色農業(立體農業)。 提高農業效益的措施一般包括:提高機械化程度;發展專業化生產;促進農業產業化;開發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
④農業發展問題及對策
[發展問題]
農業發展可能存在的問題一般包括:過度放牧、農墾引起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鹽漬化;破壞坡地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圍湖造田導致濕地減少;過度使用化肥、農藥,污染水體。
[針對措施]
退耕還林、還草;發展滴灌、注意排水;保護植被,種樹種草;退田還湖;發展有機農業、綠色農業。
[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農業效益低的措施
①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優良品種,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商品率;②發揮地區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形成區域化、專業化、生態化、規模化生產;③搞好農田水利建設(或興修水利工程);④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⑤加強農產品的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⑥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因地制宜,多種經營,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⑦政策扶持,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2、工業化與城市化
[發展條件]
參見課本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城市化的有利條件 P71—72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的兩個階段]P72-73
[區域城市化的幾種典型模式]P75
[發展問題]
工業化與城市化可能存在的問題一般包括:①產業結構不合理、層次低,升級困難;②城市規劃與建設落后;③生態環境污染與破壞;④大面積占用耕地、林地。
[針對措施]
①調整產業結構(若重工業基地則大力發展輕工業和第三產業;②若輕工業基地則促進設備工業、能源工業等重工業的發展)
,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③加強城市管理和統一規劃,促進基礎設施建設;④嚴格控制“三廢”排放,加強治理污染和恢復、保護生態環境;⑤構建合理的城市等級體系;⑥城市建設推廣新型透水材料,減少城市的自然災害(如內澇)。
3、區域經濟合作
[可能考點] 分析資源跨區域調配、產業轉移的原因和影響 (參考書本P88和P94-100)
[答題思路] 不論是原因還是影響分析都應該包括兩個方面:調(遷)出地和調(遷)入地。對于資源跨區調配原因則需分別分析兩區域的資源分布狀況和需求狀況;對于產業轉移原因則需分別分析兩區域的勞動力狀況、交易成本、市場狀況。
對于資源跨區域調配、產業轉移的影響,則需分別分析對調(遷)出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 以及對調(遷)入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
①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②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
③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
④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產業轉移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別有什么影響?
發展中國家(或轉入地、轉移對象國):
①接受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可加快本國或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 ②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方法,發展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發展處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階段的產業,組織產品的加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③改變區域地理景觀,接受產業轉移的同時也接受了環境污染。
④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
發達國家(或轉出地):
①原主導產業向國外轉移,使國內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條件。
②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處于開發期和增長期階段的產業,進行產品的設計和組織營銷。
③改變區域地理景觀,將環境污染向外轉移,環境污染狀況得到改善。
④就業機會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就業機會,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
在承接產業轉移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①不可引進污染嚴重的產業,防止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減少資源浪費,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持續發展。 ②引進開發期和增長期的產業,引進附加值高的產業,產業轉移與技術轉移相結合,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相結合。
③避免同一種產業在同一區域過度集中,形成惡性競爭
④注意產業結構的合理性,輕重工業比例適當,要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推動產業升級。
⑤加強技術投入,加大對產品的設計、研發,培育自主優秀品牌
⑥加強員工技術培訓,提高產品質量
⑦加強市場營銷,努力開拓國內、國際市場
地理必修3 最全期末知識點匯總(五)
一、文綜地理綜合題主要題型:
(1)填空式綜合題:識記、判斷、計算等。要求:答案唯一,表達精確,切忌大包圍。
(2)簡答式綜合題(可分為三種類型),即:
A.描述性簡答題:特征、分布、規律等
B.闡釋原理的答題:成因分析、分析評價、區位分析、區域比較等
C.開放型答題:問題措施、看法建議等
地理必修3 最全期末知識點匯總(六)
綜合題主要答題思路類型可分:
(1)特征描述;(2)成因分析;(3)總結規律;(4)分析評價;(5)區位分析
(6)問題措施;(7)區域比較。
地理綜合題常規答題思路整理
一般地按“賓語”可將地理綜合題歸納為:
(1)原因、成因(自然、人為) (2)條件(有利、不利)
(3)影響(正面、負面) (4)區位(自然、社會經濟、技術)
(5)效益(經濟、社會、生態或環境) (6)措施(生物、工程、技術、管理)
(7)評價 (積極(有利)、消極(不利)) (8)要素(總量、結構)
(9)重大工程意義(兩端、中間)或(全局包括政治、經濟、民族、國防)
地理必修3 最全期末知識點匯總(七)
A.審題----要求:定問題、定中心、定角度
做法:(1)三審:一審主題、二審材料、三審題分;(2)畫出關鍵詞;(3)提取題目相關信息。
B.組織答案----要求:套路化、具體化、規范化
C.書寫表述----要求:點列式、述語式、工整式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況下:
(1)回答成因或因素類問題都要往兩個大的方面去想,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為原因。 ......
自然因素包括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氣壓帶和風帶、大氣環流、地形、氣候(光熱水)、河....
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資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等;
人為因素包括人口、市場、交通、勞力、技術、政策、資金、工農業基礎、歷史等。 ....
(2)回答意義影響類問題時,應當注意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作答。 .....
(3)回答條件分析類問題時,注意應答出有利條件以及不利條件。 .....
如:南水北調的影響(以東線為例)
積極:①社會效益 改善受水區投資環境,緩解爭水矛盾,利于社會安定 ②經濟效益 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促進受水區的經濟發展 ③生態效應 美化受水區生存環境,控制受水區地面沉降趨勢
消極:①長江徑流量減少,影響下游水質 ②水量減少,影響航運 ③影響江淮沿線水生生物的生長 ④易造成沿線土壤鹽堿化 ⑤長江自凈能力降低
河流開發的積極意義和負面影響
積極:①攔蓄洪水 ②發電 ③航運 ④城市供水 ⑤農業灌溉 ⑥旅游 ⑦淡水養殖 ⑧調節庫區氣候 ⑨調節河流徑流 ,⑩下游泥沙含量減少,減少河床淤積
負面影響:①淹沒農田 ②居民遷移 ③水庫淤積 ④誘發地震 ⑤地下水位變化 ⑥水庫富營養化 ⑦影響水生生物生長 ⑧導致水庫周邊生態環境惡化
地理必修3 最全期末知識點匯總(八)
作答地理綜合題,應注意回答的邏輯性:弄清各點作答的先后順序;不出現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
問什么就答什么,有什么就答什么。當然,掌握基礎知識是前提。答題時盡量結合題目所給的圖上信.息或資料作答。 .......
如:云貴高原和廣西為什么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豐富?
①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②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的地表水滲漏到地下成為地下水。
如:長江中上游大壩選址為何在峽谷地區 ①峽谷地帶,工程量小,蓄水條件好; ②峽谷地區,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豐富;③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河流支流多,徑流量大,冬季不結冰 ④庫區地質條件穩定
如:讀我國某省河流分布圖,試描述該省河流特征。
水系特征:①河流眾多;②河流短小;③流域面積小;
④河網密度大。
水文特征:①水量豐富;②落差大,水能豐富;
③徑流(水位)季節變化大(以夏汛為主);④含沙量小;⑤無結冰期。
如:請你根據圖中的信息,分析該區域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該區域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意義? ①在峽谷地區修建水電站,利用水庫發電、養殖、灌溉、旅游、防洪等;
②在低山、丘陵發展林業和牧業;
③在平原地區發展種植業(種植糧食作物或者花卉蔬菜)
④積極發展交通,加速城鎮化、工業化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意義:
①有利于充分發揮各地的優勢,充分發揮土地的生產潛力,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②使農產品多樣化,增加市場供應,增加農民收入
③有利于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緩解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
④為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的發展提供原料和保障,推動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的發展。
地理必修3 最全期末知識點匯總(九)
1、季風氣候——利: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于水稻種植業發展;不利:夏季風不穩定——多旱澇災害——興修水利。
2、地中海氣候——利:夏季炎熱干燥,光照強烈,有利于園藝業(水果種植業)發展不利:雨熱不同期——解決灌溉。
3、溫帶海洋氣候——降水有余、光熱、熱量不足(不利于農作物成熟),但溫和濕潤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長——乳肉畜牧業。
4、溫帶大陸性氣候——利:太陽輻射強烈,晝夜溫差大,有利于優質農產品生產(溫帶水果、棉花等);不利:降水量不足——形成干旱——解決灌溉水源。農業生產的一般規律
(1)水熱配合好的平原、三角洲地區——種植業→充分利用水熱資源
(2)多數山區——發展林業→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3)半干旱、半濕潤草原地區——發展牧業→墾荒種田會引起土地荒漠化
(4)降水豐富、河湖較多的地區——適宜發展養殖業,不能圍湖造田→阻塞水道,洪水泛濫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地理必修3最全期末知識點匯總(2)”到: